-
作者:张凤阳(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民族"与"国家"有不同的渊源,其行动旨趣也大相径庭。前者是"共同体"谱系的一个分支,为个体成员提供情感归属;后者出自"统治体"一脉,核心构造是一套具有暴力色彩的政权组织系统。在近代欧洲,市场经济发展将整合政治秩序的现代国家建设任务提上实践议程,但也导致古典共和公民动员模式的渐次失效,遂为古老民族意识的现代性敞开了空间。绝对主义时代出现的领土型国家,促成超越原生族群多样性的大尺度民族建构,亦对这种民族建构施加了政治规约。作为里程碑事件的法国大革命,进一步使国家主权与单一性的人格化统治者脱钩,将民族国家的命运共同...
-
作者:吕守军(1)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30
摘要:2007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从经济增长的“大稳健”时期跌入长期停滞的转折点。自那时以来,新古典经济学派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概念不断被质疑。宣扬西方“普世价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理念声称,经济的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将成为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永不熄灭的引擎,各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趋同发展,将以美国模式的全球胜利而宣告“历史的终结”。
-
作者:李永东(1)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重庆400715
摘要:"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不少作家以之作为创作题材。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华裔和西方作家以不同的话语立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们对日军暴行的解读或侧重"大屠杀"、或侧重"强奸",在写法上则有"将军的写法"和"士兵的写法"两种。中国作家的大屠杀叙事存在民族国家和阶级的区分;日本人的小说既包含真实呈现和历史反省的成分,又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虐杀;美籍华人...
-
作者:李卫海(1,2)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2)教育部"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2249
摘要:建设"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海上航运的安全,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海盗、海上武装劫持、海上恐怖袭击等海上暴恐事件频繁发生,对国际和中国海运利益构成极大威胁,对实施海上丝路战略构成严重挑战。确保海运安全免遭海上暴力的直接措施有五种。以防范索马里海盗为例,聘请专业安保公司实施驻船武装护卫,是确保海运安全的有效模式,不仅符合国际法,也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法律所允许,在夯实中国海洋总体安全上具有战略意义。在中国语境下,该模式面临法律风险,应在新型国家安全法律观的统合下,...
-
作者:董瑜(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心,讲师天津300071
摘要:美国革命后,各州政府在银行、交通、制造业和保险业等领域建立商业公司。这些商业公司被界定为公共机构,各州政府只允许少数社会精英参与商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在相当一批建国精英看来,只有少数社会精英能超越个人利益,为公共利益服务。然而,建立商业公司的过程,交织着复杂的个人利益、党派利益与区域利益。商业公司的建立反映了建国初期"精英统治"思想与各种私利追求并存的复杂政治文化。更重要的是,强调精英治国的观念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都遭到挑战,人们对各种私利的追求不仅是对古典共和话语的"解构",而且使这个时代政治文化发生意...
-
作者:陈云松(1);张翼(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
摘要:基于中国社会调查(CSS2011)和相关城市统计资料,分析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以及城镇化中农业户籍流动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发现:在收入方面,人口城镇化率的上升对"进城农民"的影响,虽与"城里人"无明显差异,但在社会保险、文化生活、心理接纳及身份认同等方面却显著低于"城里人"。这种"进城农民"与"城里人"之间的不平等,会促使原来农村与城市的老二元结构转化为城镇内部户籍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新二元分割,从而阻滞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融合。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城镇化中社会阻隔的成因,为"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的...
-
作者:吴英姿(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南京210093
摘要:诉权被认为来自罗马法上的"Actio",但罗马法上的诉权其实是类型化了的诉讼程序,是特定主体在特定条件下被许可运用的特权。不同的诉权是实现不同诉求的程式(仪式)。私法诉权说完成了诉权的权利化改造;公法诉权说将诉权从私人之间的关系上升为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诉权观念的革命。二战后,新自然法学与人权理论的繁荣为诉权人权论的浮现提供了理论基础。程序正义理论,特别是法律程序主义让诉权人权论走向成熟。以诉权人权论为基础构建的司法结构,是一个要求充分尊重诉权的主体地位、包含诉权与审判权商谈机制的结构。诉权的人权性质...
-
作者:胡潇(1)
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州510006
摘要:作为原生于精神文化生产与物质商品经济中的运行法则,文化生产与资本分属两个曾彼此相关不多的领域。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资本要素,尤其是随着资本介入文化生产,文化生产与资本便不再独立特行。它们互相缠绕并形成丰富而复杂的耦合机制。在当代,文化生产与资本的逻辑耦合呈现出新的趋势:精神文化生产在产业化、市场化中形成新的态势;非物质经济发生的业态变革,生成文化生产与资本互动的新机理;信息技术现代化使资本对文化生产的逻辑嵌入产生了时空新范式。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