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景怀斌(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广州510275
摘要:德性认知是兼具德性本源体证及相应道德行为二重性质的人类精神活动,从心理学视野对其研究,可以给出有别于传统哲学的解释。从儒家"德性所知"的学理框架,可提炼出德性认知的"叠套"认知机制——对终极信念图式的体证和基于此的对当下日常世界的德性认知与体验,两者互动性地推动着德性境界的发展,而"问极启性"是其精神驱动力。德性认知既不是宗教神秘体验,也与现代的智力观念和认知科学中所谓"具身认知"有实质性差异,其心理机制为当前个体信仰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是认知研究应拓展的新领域。
-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稿。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如下事项:
-
作者:金寿铁(1,2)
作者单位:(1)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长春130033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争历史进行反省,清算战争罪责成为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大焦点问题。作为战后德国最优秀的政治—道德哲学著作,雅斯贝尔斯的《罪责问题:关于德国的政治责任》(1946)一书,在对刑事罪责、政治罪责、道德罪责与形而上学罪责四种罪责的区分及其关联性进行系统论述的基础上,一方面回击了全盘否定整个德国民族和德国民族精神史的舆论倾向,避免因追究战争罪责导致对整个民族的彻底否定;另一方面批判了战后初期德国人对"集体罪责"的抵触情绪,批判了以不问政治、缺乏责任感、盲目服从权威为特征的德国传统政治文化,敦促每个德国...
-
作者:韩东育(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春130024
摘要:战后七十年来,日本人的历史认识发生了一系列"变与不变"的乱象。面对战败,日本曾有过集团性的忏悔"转向",也不乏学术界的思想"反省",但最终却未能完成政治上的价值"转换"。"明治近代"的优越意识和"正常国家"的复原梦想,决定了其扭曲的战争观念和错误的历史认知。结果,在这个经年对外侵略的战败国最需要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关键时刻,其国家意志反而抛却了这种可能性。日本制造中日摩擦、以所谓"中国威胁"来利用和倒逼美国对己松绑并试图摆脱战后国际秩序的思想和行动,不但使国际社会的"左翼"、"右翼"等对日观察标准屡遭颠覆,也使亚太地区被再...
-
作者:姜安(1)
作者单位:(1)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代性命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积极的民主和平力量,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坚定的政治基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成为终结法西斯政治秩序的终极力量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人本主义关怀,为人类提供了反对战争恐怖主义,倡导和平理想主义的正义指向,成为有效推动民主与和平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基于批判逻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法西斯主义进行的批判性反思,为构筑当今国际安全体系提供了价值向度。基于建构逻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秉承的国际和平伦理主义,成为铸造国际...
-
作者:王直(1);魏尚进(2,3);祝坤福(4)
作者单位:(1)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经济研究部;(2)亚洲开发银行;(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副教授北京100029
摘要:全球价值链革命造成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迅猛增长,使传统的贸易总量统计严重误导对世界贸易格局的理解。将库普曼等提出的一国总贸易流分解法扩展到部门、双边和双边部门层面的研究,把各层面的国际贸易流都分解为增加值出口、返回的国内增加值、国外增加值和纯重复计算的中间品贸易等组成部分,并根据贸易品的价值来源、最终吸收地和吸收渠道的不同,区分为16种不同路径,从而在传统国际贸易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间建立了一个系统性的对应框架。这一新的核算体系揭示了国际贸易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指标,如贸易平衡、垂直专业化、增加值...
-
作者:林伯强(1);李江龙(2)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厦门361005;(2)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厦门361005
摘要:在环境治理约柬下,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及其对煤炭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基于环境治理倒逼能源结构变化这一事实,构建一个包含环境治理的中国能源综合预测框架,并考虑到能源供应约束和政策目标约束的影响,对中国环境治理背景下煤炭需求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测结果表明:以环境治理为目标引致的能源结构转变,可以对煤炭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提早出现将成为自然过程,而不会明显抑制经济发展。
-
作者:刘家义(1)
作者单位:(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党组书记审计长北京100830
摘要:国家审计是为满足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从制度属性、法律地位和职能作用分析,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审计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完善审计制度,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全面提升审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作者:石静霞(1)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29
摘要: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再构建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路径迅速展开,双边、区域和诸边谈判成为新规则形成的重要平台。在实体内容上,新一代规则范围扩大、标准提高,反映了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生产上的新需求。中国在全球经贸治理中应当从被动应对的规则执行者逐步成长为主动参与的规则弓领者,积极参与新规则的构建,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结合国际经验和国内需求,中国参与规则构建并逐渐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前提有两方面:对内通过实施自贸区战略、统一内外资法律等关键措施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对外积极参与多边与双边、区域和诸边谈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