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国林(1)
作者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摘要: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研究纲领是分析技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该纲领把技术人工物所具有的物理的和意向的两种性质,转变为结构与功能的二重性。为克服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难问题",需要从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转向系统性。要素、结构、功能和意向构成了技术人工物的四因素系统模型。核心要素、核心结构和专有功能构成了技术人工物的内在性质。当技术人工物的内在性质相同,它就具有全同性。除了非充分决定标准和实现限制标准之外,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标准还须增加要素限制标准和环境限制标准,以便使结构与功能之间有更大的...
-
作者:张艳国(1)
作者单位:(1)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教授南昌330022
摘要:李大钊和瞿秋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道路的重要宣传家与理论家。他们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阐释俄国道路,针对革命道路、革命手段和革命目标,俄国国情与革命和社会建设关系,群众、阶级、政党和国家之间关系,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社会发展动力与革命主体,思想、意识和观念因素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展示了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时代水平的先进认识。在理论指导、思想基础与价值认知相同的前提下,他们的认识又各具特点,存在差异,但共同展示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思想睿智与科学认知,成为人们认识从俄国道路到中国道路的思想...
-
作者:许结(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23
摘要: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从历代批评文献载体、"体类"探寻与对赋修辞认知的变移,已喻示了赋体创作论由"礼法"到"技法"的批评线路。这一批评线路的形成,源自汉代赋家"赋论尚礼"与"以礼衡赋"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随着魏晋赋创作主流由宫廷献赋向士族写作、赋作者由皇帝侍从向文士的转变,尤其是由文人赋作到唐宋科场考赋的衍化,使赋体技法得到了制度性的规范。而唐宋以后学者论古赋的"祖骚宗汉"与论律赋的"尊唐尚时",进而融会古、律以审视"体国经野"的气象与"音律合度"的词章,是融礼法于技法、归技法于礼法的理论构建。由此考察从汉人的"赋做什...
-
作者:曹典顺
摘要: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为马塞罗·默斯托的《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所作的前言中提出,《大纲》“是唯一一部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马克思本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未来所做的提示的文本。总之,《大纲》的确体现了最为丰富的马克思思想”。
-
作者:丰子义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揭示政治经济学批判功能的当代价值,进而引导经济学研究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是理论工作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客观上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功能批判,按照哲学的理解,并不是徒然的否定和外在的颠覆。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稿。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如下事项:一、请登陆“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点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投稿系统”进行投稿。
-
作者:唐正东
摘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拘泥于一般思想原则的论辩或在不同的文本之间论争,更不能以形而上学方式构建思辨的知识论体系,而是要面向中国问题,实现中国道路的表达、中国经验的总结以及中国问题的反思,探寻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之谜。但重新审视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两者的内在关联,从思想史的角度发现马克思把握时代的思想创造的当代意义,依然是重大理论和现实关切的问题。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唐正东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从交换价值批判向使用价值与交换...
-
作者:邱泽奇(1);张樹沁(2);刘世定(1);许英康(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1;(2)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摘要:接入鸿沟曾是数字鸿沟的基本形态。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使接入鸿沟缩小、应用覆盖性增强,也触发了互联网红利差异。在互联网资本框架下,以互联网市场为例,对红利差异来源和影响红利差异的机制进行考察发现:接入鸿沟缩小带来的是连通性的增强和平台的发展,这使人们有机会把以往投入的各类资产在互联网上转化为有差别的、组合性的互联网资本并从中受益;其中,转化规模差异和转化率差异既受两个"乘数效应"的影响,更受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并最终表现为红利差异。
-
作者:朱大旗(1);李帅(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司法预算属于财政法学与司法制度研究的交叉领域,司法预算的设置应当同时满足财政法治的理念与司法规律的需求。目前我国司法预算内嵌于行政预算中,这样的预算体系设置使政府掌握了司法财权进而诱发司法权地方化之弊端。为了使司法财权与司法事权相匹配,同时使司法权去地方化,我国应当以公共预算的概念代替目前使用的广义政府预算概念,使司法预算与行政预算在公共预算这一上位概念之下相对独立,同时将司法预算设置为中央与省级两个层级,司法经费的支出应满足司法事权之需求,且经费的保障应向基层人民法院适当倾斜。
-
作者:刘艳红(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南京211189
摘要:如何划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与网络时代言论型犯罪的界限,是当下司法实务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言论型犯罪的构造中,应将客观真实和合理确信规则下的"主观真实"作为违法阻却事由;基于网络媒介的科技特点与社会属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只具备中立义务,对之不应简单地以共犯理论或不作为犯罪理论入罪。言论型犯罪的诉讼,原则上须根据实际或推定的被害人意愿来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当言论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且被害人无法表达其是否告诉意思时,可直接适用公诉程序;"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等入罪基准须是现实物理的秩序混乱,且行为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