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炳辉(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厦门361005
摘要:在现代国家治理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片面认识:一是强调社会复杂性而陷入精英治国的模式,这与民主政治是相矛盾的;二是忽略了社会复杂性对国家治理中精英、专家作用的客观要求,陷入某种民粹主义的思路,牺牲了国家治理的效能。随着现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日益增强,西方代议制民主日益走向精英政治、官僚政治,排斥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由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引发的民主政治困境更加尖锐突出。在现代国家治理复杂性的现实境况下,协商民主理论框架是参与式民主在当代的新发展,为国家治理实践中精英治国和公民参与相结合的民主政治实践寻求有效路径...
-
作者:向玉乔(1)
作者单位:(1)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长沙410081
摘要:国家治理的核心伦理问题,是必须保证国家公共权力在人类道德价值观念允许的范围内运行,其核心任务是必须保全国家公共权力的内在善性,杜绝政治腐败,强化国家治理的道德合理性基础。国家治理的最重要伦理价值目标是维护分配正义。分配正义、国民基本权利和国家公共利益在本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共享发展理念,就是以强调分配正义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是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在伦理手段的选择上,从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国家治理模式转向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助于对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进行"双保...
-
作者:黄凯南(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济南250100
摘要:一、前言 自从汉密尔顿(W.Hamilton)在1918年美国经济学协会第31届年会提出“经济理论的制度分析方法”,经济学家的研究至今已近百年。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对制度研究的热情以及采用的分析方法,存在明显差异。
-
作者:胡玉鸿(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苏州215006
摘要:人的尊严是由于人作为人类共同体成员所拥有的高贵与尊荣。法律规定人的尊严不是对人的外在品性的褒奖,而是对人的平等身份的确认;人的尊严并非是由实在法所设定,而是超越于实在法之上,属于不依据实在法而存在的先在规范,是整合法律体系的基础规范,是一种不可随意修正的永久规范,代表现代法律的伦理总纲;人的尊严不是权利和基本权利,而是表征人在社会中立足和在法律中存在的与他人平等的法律地位。我国诸多规范性法律文件直接规定人的尊严,并将保障尊严确定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人的尊严与生存和民生相关,通过提供物质帮助和完善公共服务,可...
-
作者:李巍(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国际货币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市场现象,还有赖于坚实的国际政治基础。英镑、美元、欧元和日元这四种主要国际货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强大的货币伙伴网络和有利的国际制度体系,是国际货币形成稳固地位的两大国际政治基础。作为一种后发货币,人民币欲崛起为全球货币舞台上的主要币种,除了需要相关经济条件之外,还需要通过政府外交力量争取更多的货币合作伙伴和创建支持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国际制度体系,以夯实人民币崛起的国际政治基础。而无论是搭建国际货币的伙伴网络还是创立国际货币的制度体系都是对国际货币发行国政治领导能力的...
-
作者:谌中和(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将马克思晚年学术转向指认为从普遍史观到特殊史观的转变,缺乏对其思想变革实质的深刻洞察。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社会历史思想,主要植根于对西欧资本主义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具有预见性的世界历史意识,但本质上仍然是以工业时代的西方民族历史意识为基础的。魏特夫将马克思晚年学术转向认定为从"普遍主义的历史概念"或"单线的社会发展概念"到"谴责普遍主义历史概念"的转变,并责备马克思"从真理面前退却",这一理解经不起科学批判。马克思晚年通过对古代与东方社会的研究获得了一种更宽阔的世界历史视野,从而实现了向世界历史意识的...
-
作者:陈斌开(1);张川川(1)
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081
摘要:中国住房价格上涨具有"非平稳性"和"异质性"两个核心特征。基于微观家户数据,从人力资本增长视角分析中国城市住房价格的动态演变和区域差异发现,1999年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导致的人力资本规模扩张和空间集聚,是造成房价上涨两个核心特征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人口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住房价格将上涨4.6%—7.9%,这可解释2002—2009年间房价增幅的约12%—20%。其作用机制包括"直接效应"、"外溢效应"和"预期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规模扩张速度趋于下降,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新常态",以短期政策刺激房价无益于保持房地...
-
作者:王天思(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上海200444
摘要:在大数据中,数据化使因果关系量化为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获得关系强度和正负性质的同时,丧失了原有的必然性和方向性。大数据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展开了因果概念的重新刻画:因果关系是对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与其效应之间关联的描述;而相关关系所描述的则是因果派生关系。作为因果派生关系,相关关系根植于因果性;作为未进入相互作用过程凝固为因果关系的因素关系,相关关系提供了由因素创构结果的广阔空间,这正是数据物化的因果性根据;而作为因素分析,相关定量分析的因果派生依据则构成大数据分析的因果基础。大数据中因果关系的厘清,晓示了其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