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肖显静(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生物物种的完整性不同于生物个体基因的完整性,它是同一物种中的成员所共有的基因组的完整性,代表物种的本质。人类有责任维护物种的完整性,以保持物种的特异性。异源转基因技术违背了生物物种的完整性,应伦理地拒斥;而同源转基因技术一般没有损害生物物种的完整性,可伦理地接受;基因内修饰技术(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损害生物物种的完整性,需具体分析。相对于转基因技术生物物种完整性损害的伦理拒斥,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个体的肉体和精神完整性以及基因完整性损害的伦理拒斥,要弱一些。转基因技术生物完整性损害的伦理评价,应结合转基...
-
作者:聂鑫(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财产权保障是私法的核心内容之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也被写入近代宪法。但随着20世纪以来法律社会化的潮流,私权不再"绝对"而受到公法的规制,财产权社会属性也为现代宪法所确认,其标志是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的颁布。传统的民生思想与现代的社会本位理念相结合,使得近代中国宪法财产权的规定在内容及体系安排上,与其他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相较有所不同。在近代中国移植西方法律的过程中,保护财产权的民法典与限制财产权的社会本位立法同时引入中国。当代不少人拘泥于所谓宪法财产权的"形式主义陷阱",将宪法财产权条款与市场经济、法治联系...
-
作者:马艳(1);大卫·科兹(2);特伦斯·麦克唐纳(3)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2)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阿莫斯特分校;(3)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
摘要:吕守军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发表了题为《抓住中间层次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法国调节学派理论体系的演进》的论文(以下简称“吕文”),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第一,该文对法国调节学派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梳理,
-
作者:陈志敏
摘要:在中国,全球治理的理念先于国家治理的概念进入了学界和政府的话语体系。随着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的国家层面也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试图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与世界秩序的建构联系起来,
-
作者:蔡拓;陈志敏;吴志成;刘雪莲;姚璐;刘贞晔
摘要: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治理”(governance)日益渗透到人类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成为最富时代感的词汇之一。在与全球化、全球问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政府改革等概念联手后,“治理”更是获得了毋庸置疑的理论地位。
-
作者:吴志成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和全球相互依存的增强,全球治理越来越有赖于国家之间跨越国界的协同合作,它与国家治理的协调互动和相互制约也在不断加强。全球治理在依赖国家治理提供合法性与执行力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主导力。
-
作者:刘贞晔
摘要:引言 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是当今人类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两大核心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权国家界分的藩篱就开始被全球性问题渗透和跨越。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互动成为人类公共事务治理的新常态,并引起了各个学科的广泛关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都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探索。
-
作者:刘雪莲;姚璐
摘要:“治理”一词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开始介入治理研究,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阐释治理的内涵与方式。
-
作者:贾根良(1,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在批判性地考察19世纪美国学派关于"资本的能量生产率"理论,以及深入认识马克思关于机器大工业和科技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就第三次工业革命性质提出的"资本的信息—智能生产率"和工业智能化的理论认为,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以机器替代工人的体力劳动不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以人工智能系统替代人类的脑力劳动,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智能化是工业化的新类型及高级阶段,"资本的智能生产率"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
作者:王旭(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公民参与行政是现代社会对行政活动本质认识深化与社会复杂变迁的产物,也是人实现自我解放的需要。然而,由于其受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双重固有逻辑的影响,在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风险,给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都带来一定的损害。有效地防范公民参与行政的风险,需要在理论上建立公共领域的协商民主逻辑作为其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建构包括法律保留、正当程序、透明度和问责制为核心的规则体系,避免"劣质的参与",真正实现合法行政与良好行政的双重现代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