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倪梁康(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摘要:东西方思想史上关于"有我"、"无我"问题的思考和争论从未间断,而意识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儒家心学的比较研究为此问题提供了一个当代解答方案。一方面,在反思中对"自我"的"横向本质直观"只能提供对"纯粹自我"的结构理解,它相当于整个意识流的一个极点,所有经验活动都从这个"点性自我"出发,但它本身不具有任何经验内容;另一方面,发生现象学、佛教缘起论和当代儒家心学在运用"纵向本质直观"方法的基础上,揭示"线性自我"的发生意义,从而为自我的"人格生成"问题提供了发生—历史的理解方案,并使"人格"的经验内涵得到具体展示。即人格本性与习...
-
作者:费多益(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生命科学中的许多科学说明诉诸目的论解释,对此,主流的观点趋向于一种历史性探讨,即寻找造成功能差异的演化机制以及控制这些程序逐代变化的规律。然而,这种途径受到自然化目的论研究路径的诘问。重新考查终极因,剖析目的阐释的逻辑困惑,得到如下理解:"目的"概念是指逻辑上的优先性而非时间上的优先,它并不为存在提供必然性的原因,而是探求如何可能,强调有关可能事态的模态,并考察某一状态产生某结果的倾向是否强化了机体再生产的趋势;目的反映了"未来实现的事"对"既有事件"的约束。目的概念与因果说明之间具有不可还原的异质性,二者构成...
-
作者:林甸甸(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将甲骨卜辞文本纳入文学研究视野,要注意对其仪式语境的考量,充分重视文本的刻写位置、行款连续性,命辞、占辞、验辞的互文关系,将它们视作文本的构成要素乃至修辞手段。在甲骨卜辞中,占验辞的话语形式反映出殷商贞人表达褒贬的努力,话语主体的变迁体现出殷商王权与神权的进退;贞人身份从方国首领到王廷职官的转换,影响了卜辞的文本结构与占卜内容,并使占验辞渐趋程式化。贞人话语中的修辞方式体现为反常规的刻写形态和反复、递进等修辞技巧,与后世史官在《春秋》中使用的"春秋笔法"相近似,以"记录"本身构成修辞,并间接彰显价值判断。这揭...
-
作者:葛夫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19世纪末的门户开放政策,长期以来被学术界视为英、美特别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其实,"门户开放"与"势力范围"一样,很大程度上是当时列强面对的一个共同政策选项。尽管法国内部围绕这两个政策曾出现三种不同意见,但法国政府对美国三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反应和积极态度,表明它最终采取了在维持自己势力范围的前提下支持和拥护门户开放政策。法国拥护门户开放政策的动机,一方面是由于法国在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的竞争中未能取得优势地位,不满足于既得权益,期待借助门户开放政策扩大法国在华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成列强共同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
-
作者:马长山(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
摘要:网约车、短租平台等智能互联网新业态,在展现共享经济与智慧社会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众创"式制度变革与创新模式。它包括植入嫁接的法律变革方式、众创试验的规则生产路径、技术正当性的诉求策略,以及双向构建的秩序结构。这就需要按照新时代的战略要求,确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秉持包容普惠的基本原则,采取同步分享、增量赋权的制度变革策略。同时,也需要政府基于公益立场,对各种"互联网+"新业态、智慧经济新模式进行有效规制,从而抑制资本垄断和限制私人偏好,促进多元平衡、保障民生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
-
作者:杨继军(1)
作者单位:(1)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摘要:在增加值核算框架下,依据价值来源地和价值吸收地原则对产品增加值进行分解,解释"贸易—经济联动之谜",经验研究发现,增加值贸易对经济联动存在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在轮轴国家与辐条国家中表现出非对称性,轮轴国家发挥着"枢纽作用"。凝聚子群分析表明,凝聚子群与增加值贸易具有互补性,当双边国家属于同一子群时,其增加值贸易强度对经济联动的影响趋强。我国实施非均衡开放战略,积极推进与轮轴国家间的增加值连接,利用经济体增长的关联效应,可实现向高收入经济体增长的收敛。与此同时,利用"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核心节点的优势,继续推动"一...
-
作者:栗峥(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摘要:怀疑是贯穿刑事诉讼的一种状态与过程。不同的疑点产生不同的疑点效,并聚合形成疑点群。疑点的功能在于对司法证明产生动摇。必须基于中国语境与实践的本土路径,重新诠释合理怀疑这一概念并建构其类型。合理怀疑可区分出四阶形态,其合理性体现为融贯且真实。基于对全国涉及合理怀疑的6692份裁判文书的样本实证分析,从其中的典型错案中可提炼概括出八种中国式模型,形成合理怀疑的八种具体怀疑版本类型。怀疑版本的生成体现出刑事诉讼的一种内在需求,即聚集构成某类整体以产生合力效应,可以将其概括为聚类集成。聚类集成是元素从微观向宏观...
-
作者:贺东航(1);孔繁斌(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政策势能"是对中国公共政策"高位推动"的学术表达,也是对发端于西方的公共政策理论的一个具有中国风格的学理性回应。基于对中国农村近20年林改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公共政策发文单位的不同位阶即可展示出不同强弱的"政治势能",它是中国共产党核心理念的政治表达,国家部委常以此为触媒来推动政策落地。地方政府或执行单位能够识别出这些政策背后所具有的"政治势能",根据政策所蕴含的势能高低作出相应的执行策略调整。良性的公共政策落地应当包括政治势能和激励机制两者间的耦合度以及政治势能主体与机制的制度化。借助"政治势能",我们...
-
作者:渠敬东(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金翼》是探索中国人社会生命之构造的经典之作。林耀华透过生命传记法,以及内省式的民族志手法,描述了中国地方社会中的两个家庭由亲属关系、地理分布和人际网络所构成的不同的命运轨迹。就中国乡村普通人的社会生命而论,宗族、家族及其中的个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并合逻辑关系。宗族不同于宗法制度。有了宗族组织,才会有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乡村社区是以家、户、支、房、族的功能单元逐层聚合而成的社会组织。家庭是社会生命之源,土地是家庭之根。家庭与宗族的生命史,是一种传续和裂变的社会历程,需要依靠仪式和信仰来升华。祖先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