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晓升(1)
作者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在心灵和躯体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来理解主体性的,这种理解使人们难以把握"世界"和"身体"。世界是人通过身体与自然所建立的意义关联系统,认识的对象是从世界之中凸显出来的。而身体不同于躯体,不同于人们在各种身体模式中所理解的身体。身体的运动会有身体图式,这个身体图式不仅与世界互动,而且通过这种互动确立了世界的统一性。人们之所以难以理解世界与身体,是因为人们受到了拜物教思想的影响。而借助于世界概念,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主体和客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自身自然...
-
作者:渠敬东(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社会学的开创者,无不以现代性的文明化进程为入手点,对社会构造的总体特征给出既具有实证基础又具有整全视野的分析和判断。中国社会学的兴起以及在学术进步中所坚持的发问方式,始终与中国文明的思想基质、制度形态、文化模式、民族属性和政治框架之总体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始终与中国同整个世界交往、沟通甚至相互塑造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此而言,西方经典社会学家的思想方法和问题视域,与其说给了我们值得效仿的路径,规定了我们的思考轨迹,不如说正是他们在思想上的非凡努力,激发了中国社会学面向自身文明与现代世界接壤和碰撞处...
-
作者:孙向晨(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对于人类共同的普遍关切,不同的语言世界会有不同的本源性思想资源加以回应。建基于汉语之上的哲学理应深入思考在此语言世界中所形成的普遍关切。不少学者开始使用"汉语哲学"这个概念,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与"中国哲学"不同的范式与概念。"汉语哲学"问题的提出与表达直接涉及汉语世界的精神结构、汉语概念的构成以及汉语本身的特质与规律。"汉语哲学"建立在"迂回"他者的自我省思之上,而这需要将"西方哲学"的"普遍性"重置为"他者"才能完成。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范式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从普遍性问题、本源性思想、规范性建构三个层面来梳理"...
-
作者:洪大用(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摘要:实践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社会学表达,是在学习反思中国社会学发展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总结、揭示和强调,是对文化自觉、理论自觉概念的有益补充。当前增强实践自觉,要求中国社会学者直面中国社会的实践巨变,科学分析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兼具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知识体系,在贡献于世界社会学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影响力。置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新阶段,中国社会学者应发挥社会学学科的比较优势,围绕实践中的重大社会学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贡献社会学的学科智慧,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优化学科建...
-
作者:无(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开展了《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这次好文章评选是《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以来的首次,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受到学界一致好评。按照评选活动章程,现正式启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
-
作者:江泽林(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长春13000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为党和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开展多种形态民主提供了理论源泉,赋予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简称"两会制")更加鲜明的民主价值。"两会制"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形态,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性质定位,是"两会制"民主成熟定型的重要标志。在"两会制"民主视域下,从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独创性贡献维度,分析新时代人民政协定性赋能及其运行机制,对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
-
作者:王天夫(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数字时代的来临高度重合。数字时代的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与互动交流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社会变迁。数字社会研究需要新的范式、方法与思路。当前的中国数字社会研究有着天然的优势,包括巨大的人口规模、各个领域对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丰富的社会生活数据。面对历史机遇,社会学界应积极投入数字社会研究,并基于经验研究的积累,提炼新概念、促生新思想、建构新理论,贡献关于数字社会研究的知识。
-
作者:范如国(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平台是一个由多主体交互作用、数据与技术驱动的复杂适应性网络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复杂、行为复杂、功能复杂、治理复杂等特征,存在边界的开放性与价值分配的闭环性悖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资本,平台具有赋能、赋权与控制三种能力,平台赋能与平台规模之间满足"幂律法则",并通过增量式赋权与外部整合重构等机制实现赋能。平台发展带来诸多"创造性破坏",存在责任异化、技术滥用、算法控制、公共博弈、数据安全等问题。平台治理需要从复杂性理论出发对平台结构、渠道、算法、规则、权责等进行复杂适应性治理,在盈利性与社会责任、专属性与公...
-
作者:李培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2488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非常罕见的巨大社会变迁,呈现诸多独有的特点,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时进行,跨越式发展和发展阶段叠加,人口规模庞大,世界影响深远。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中国在发展的理念、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比较优势、发展的约束条件、发展的瓶颈问题、发展的目的等一系列重大发展议题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为构建新发展社会学奠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