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建军(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分配正义并非仅指涉“得其应得”和“个人所有权”,也并非仅是一条抽象的法权原则。分配正义归根到底是特定历史阶段生产方式的反映,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所指涉的“物质生产方式”的事实原则和规范性价值,它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所有制形式、财产关系直接相关。马克思揭示“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劳动所有权关系,批判“物的依赖性”阶段的资本正义和个人所有权,目的是倡扬“真正共同体”的按需分配正义和通达人的自我实现。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开创的哲学视角和理论视域中,才能真正理解分配正义的历史生成逻辑。中国的分配制度...
-
作者:赵声良(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敦煌学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敦煌学的研究涵盖了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就艺术领域来说,主要研究对象是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艺术,也包括藏经洞出土的古代绢本、纸本绘画品以及写本书法。敦煌石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历时千余年,融汇中、外多民族艺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体系,代表了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成就。
-
作者:荣新江(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典籍和文书,年代从公元5世纪初到11世纪初,为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由于敦煌文书是陆续发表出来的,因此学界对敦煌文书的利用也是渐进式的。如今,几乎所有藏经洞文献已经用各种形式出版,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敦煌文书的内涵,从而比较全面地利用这些材料,把它们镶嵌到新史学陆续编织的中国历史图景当中。
-
作者:郝春文(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总数达7万多件的敦煌文献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但因为它是佛教寺院的藏书,所以,它的主体是佛教典籍,大约占总数的90%。佛教典籍之外,还有不少道教、景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典籍。100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些宗教典籍和文书的研究,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中古时期宗教史的面貌,填补了很多空白。以下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略作说明。
-
作者:刘进宝(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敦煌文献的发现,为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新资料,由于这些资料是未经后人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是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发现之初,就得到史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百年来敦煌文献的整理和敦煌学研究成果证明,敦煌学在中古历史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敦煌文献与传世典籍相结合,或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展,或改变了某些传统观点,或填补了史学研究的空白。敦煌文献的内容丰富多样,本文很难面面俱到,这里仅从两个方面略谈敦煌学对中古历史研究的贡献。
-
作者:项楚(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打开以后,数量多达7万余件的古代写本重现于世,其中包括大量古代文学和语言学资料,多数都是首次面世。研究这些崭新的资料,足以改写中国文学史,并极大地推进汉语史研究的进展。下面简要地介绍敦煌文学、语言学研究的成绩及其意义。
-
作者:张勋(1);万广华(2);吴海涛(3)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北京100875;(2)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200433;(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3
摘要: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对生产关系的重大影响之一,是由此产生的数字鸿沟普遍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但数字鸿沟问题在中国的影响及其填补和克服,具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性。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由于农村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数字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显著增加,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接触到互联网的家庭。因为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促进农业向非农业的就业结构转型,提升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经营性收入,促进消费,进而抑制数字鸿沟扩大。数字金融发展必须同时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
作者:姜华(1);张涛甫(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传统新闻业凭借诸结构性要素之合力,逐渐从社会系统边缘走向中心,最终导致传播结构的“封闭化”。以“元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介打破固化的专业壁垒,解构封闭化的传播结构,进而促动杂合体新闻业的兴起。这种新闻传播新业态源自技术的“人性化”“智能化”和人的“技术化”“媒介化”,它是人类实体与以新技术要素为核心的非人类实体密切互动、共同发挥效力的新闻业态。技术成为重要的行动者,“联结”“开放”和“过程性”成为未来新闻活动的显著特征,大众传播时代形成的相对封闭、稳定的“强结构式新闻再生产”,逐渐被开放、联结且高度易变...
-
作者:张一兵(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南京210023
摘要:马克思1844年写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摘要》,是他在第一次经济学研究进程的最后,通过重温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这部特殊的文本,在这个重要的专题性思想实验中完成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从而深刻掌握了黑格尔以劳动外化-对象性的物性存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否定辩证法和证伪物性表象的批判认识论理论。这构成了整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异化理论的内里逻辑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