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良高(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传统历史学与考古学是广义历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密切,可以互为补充。一方面,文献记载为考古发现的阐释提供了理论模式,考古发现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文本性;另一方面,两者在研究资料、方法、视角和历史学阐释与叙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随着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日渐成熟和研究成果的飞速积累,基于史前时代文献记载的缺乏和对原史时代文献记载文本性的认识,对于中国上古史研究来说,唯有认清并摆脱传统的文献导向的“证经补史”思维方式,以考古学为本位,结合可信度和准确性经过严格论证的文献史料、人类学与其他多学科成果,走“考...
-
作者:程苏东(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要:诗、乐、《易》、《春秋》等文本的生成机制问题在战国秦汉时期引起士人关注,并逐步形成两类观念。一类强调文本是人类自然情感的流露,生成者以非理性的自然状态参与文本的生成,由此形成的文本是一种自然物,可以称之为“天籁说”;另一类观念强调文本是人类理性精神与独立人格的载体,文本生成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理性化与技术化的过程,由此形成的文本是一种人造物,可以称之为“作者说”。这两种文本生成观念呈现出文本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趋向,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源头性影响,二者之间的竞争与交融也构成文学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
作者:靳文辉(1)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45
摘要:在经济场域,空间正义主要表现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中公众的空间权利配置充分、资本的空间分布均衡、公共资源的空间分配合理和空间经济结构的规范有序。公共规制在保障空间正义目标达致中具有重要功能,在空间正义实现中应科学运用。我国空间正义实现中的公共规制制度体系已相对完备。经济自由权、社会保障权、财产权的社会义务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战略,是我国公共规制保障空间正义在宪法层面的依据。税收优惠、金融服务、财政分配、空间经济规划等制度,是我国公共规制保障空间正义的实践基点。通过优化公共规制实现空间正义,需...
-
作者:汤惠生(1)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家庄050024
摘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考古学的国际标签,也是中国考古学家自我认同的标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历史学界便积极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五四”以后时代的思想主流。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更是中国考古学体系赖以建立的支柱。中国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经过从最初的指导古史分期到学科体系的创建、实践和成熟等一系列发展后,其学术体系已经形成,研究范式正在完善。考古类型学研究旨在以历史遗迹遗物为对象,以物论史,透物见人,复原古代社会与社会发展过程,进而达到阐明人类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目的。
-
作者:陈淳(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200433
摘要:"考古学文化"是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关键概念,自科学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它一直是我国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被作为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关键概念来讨论。考古学文化概念的主要作用,是用类型学方法对出土材料进行时空安排,将杂乱无章的物质文化整理得井然有序。但是,它因孤立和静态方式处理考古材料的特点,妨碍了考古学家从动态和人类行为角度重建历史的努力。目前,我国科技考古的超前和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滞后,使得科技手段与文化分析难以契合,在历史重建的许多关键问题上力不从心。因此,考古学文化的研究需要从理论方法上加以更新,赋予...
-
作者:韩建业(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考古学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至少就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研究而言,考古学文化与不同层次的族群大体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正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考古学文化研究,将其作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谱系脉络基本方法的主要原因。考古学文化研究因此也成为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不承认考古学文化的客观性及其与族群对应的可能性,就等于基本否定了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意义。考古学文化和文献记载中族群的关系错综复杂,需要不断完善考古学文化谱系,深入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