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卫东(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我国的刑事程序法治建设通过理念革新、制度建设、实践创新,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多重因素的合力助推刑事程序法治文明获得新发展,立足国情的同时遵循刑事司法规律是取得新成就的关键因素;我国传统刑事程序法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是推动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人类刑事程序法治文明成果的创新性发展是迈向新航程的外部支撑。未来应当着眼于构建自主刑事程序知识体系,为刑事程序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推动刑事诉讼法典实质落地,继续深化刑事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刑事程序法治文明。
-
作者:杨典(1);向静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纵观中国经济社会学40多年的发展历程,社会学者立足中国经验,坚持调查研究与理论建构相结合,既借鉴吸收西方理论,又拒绝照抄照搬,提出了“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关系社会学”“关系产权”“工人阶级再形成”“三位一体的城镇化”“锦标赛体制”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学的构建,展现了对西方经济社会学的补充、推进或超越。在总结中国经济社会学若干标识性概念和关键议题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国家、家庭和“关系”是中国社会的三种“元制度”。它们对经济行为、经济运行、经济模式和社会其他领...
-
作者:黄进(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北京100088
摘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其深刻意涵主要体现为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辩证关系,以及统筹推进的根本要求和基本遵循。该命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现代先进国际法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渊源,与当前时代背景相呼应,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统一,展现通过法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道,并保障国家重要战略意图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全局意义、国际意义和战略意义。当前应以推进涉外法治为重点,遵循正确处理两个“法治对子”的关系、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
-
作者:李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720
摘要:当代中国法治文明建设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发展的新道路。在探索和发展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历程中,我们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赋予传统中华法治文明时代化现代化新内涵,坚持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道路和新体系,构建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格局和新形态,为加快建设良法善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法理支撑,为推动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
作者:辛鸣(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91
摘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科学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集中体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自觉顺应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不断推进理论形态的与时俱进与实践形态的创新发展;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本质、特征、趋势,标注出掌握历史主动、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历史方位;在社会发展阶段演进的历史与逻辑统一、民族复兴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政党优势推动政治文明进步的合规律性、理论本土化的历史文化基因塑造等重大理论问题上作出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一带一路”的经济全...
-
作者:付子堂(1)
作者单位:(1)西南政法大学人权学院、纪检监察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法治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法治奋斗进程中,实现了法治机制创新、法治文本创新、法治话语创新,凸显出中华法治文明的鲜明特色。法治机制创新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本,表明经过党的百年法治奋斗,形成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法治领导机制;法治文本创新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表,表明经过党的百年法治奋斗,以《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迈向法典化新阶段;法治话语...
-
作者:周晓虹(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中国社会学的重建与改革开放的同步,为我们提供了通过社会学家个人生命历程回顾当代社会进步的独特视角。重建之后的这一代中国社会学人大多都有过下乡、做工或当兵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在接触社会学之前就以某种非学科化的方式完成了从事经验研究的最初“启蒙”。对城乡社会和普通民众的了解及由此生成的共情,加之以多元杂糅的方式完成的学术训练,使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职业身份投身改革开放,直面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以自己的想象力、经验研究和理论创见做出相应的话语回...
-
作者:何勤华(1);周小凡(2)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上海200042;(2)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华法治文明的最新成果。它萌芽于1954年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们党第一代领导人对法的认识,成熟、定型于习近平法治思想之中。它以马克思主义法学观为思想渊源,以中华法系与中华法律文化以及其他人类法治文明之精华为历史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20多年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为社会实践,以新中国70余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时代背景,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规则,以及法知识学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构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也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
作者:黄发有(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文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文学编辑长期处于被忽略状态。其实,编辑在文学生成、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时代发展对文学编辑提出新要求,推动了编辑思想、编纂体例、编辑业务的演变和创新。文学编辑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文学出版事业某种意义上可理解成文学编辑的精神史与生命史。在不断变化的语境中,“编辑什么”“怎样编辑”“为谁编辑”始终是文学编辑的核心问题。编辑是一门发现的艺术,发现和培养新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优良传统。策划和组稿需要发挥编辑的主体性,具有强化内容创新和价值引领的双重意义...
-
作者:余南平(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国际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由于缺乏全球经济基础这一分析框架,难以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国际权力变化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可以发现,全球价值链体现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分工组合,承载了全球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总和)的表达。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与分工推动了迥异于“国家全产业链”时代的国际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形成。具有巴拉巴西复杂网络理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充分体现了以规模、枢纽、位置、参与度、关键节点和链主等要素构成的国际权力形态。通过实证观察研究可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