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建军(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在西方思想传统中,人类文明具有多种样态和表达,为文明形态赋予了虚构性、绝对化和抽象性特质。马克思把人类文明形态从“神话”“精神”和“事实”拉回到人类社会历史本身,开创了解释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在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类文明形态在历史规律中实现了“逻辑证成”,在社会形态中实现了“历史生成”。在历史规律和社会形态展开的逻辑中,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展开。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即新在它的批判性、超越性、前瞻性和生成性,新在它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动向、人的解放的新途径和人类发...
-
作者:卢桢(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新时期以来,城市文学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城市文学的现代化叙事在当代文学中产生重要影响。作家深入城市的物态风景与城市人的精神世界,围绕城市现代功能提升、经济体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文化人格塑造等问题展开书写,想象城市和城市人的理想形态,确立了“城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双向互动的叙事路径。“人的现代化”作为城市文学现代化叙事的价值内核,以人在城市中的现代化体验为纽带,彰显城市人精神的多向性特质,探究理想的市民伦理道德。进入新时代,城市文学的现代化叙事追求“诗”与“思”的双重深化,立足于全面建设...
-
作者:熊昌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要: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改革深受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国际金本位体系的裹挟,由各方势力共谋促成。国际金本位体系建立后,中国在偿付外债、赔款时承受巨额镑亏,对外贸易遭受巨大逆差,中国意图通过币制改革解决财政和贸易问题。为了消除关税摩擦、便利通商,扩大在华利益,英、美、日等国要求中国统一币制。清政府希望借助外部势力,收归货币发行权。币制改革正式开启后,中国向美国、日本寻求帮助并向国际银行团借款。然而在引入外国势力后,币制改革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各国企图利用币制借款及附加条件,主导中国币制改革进程,干预中国内政。清末民初的...
-
作者:周文(1);韩文龙(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200433;(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摘要:作为社会财富的新形态,数字财富正在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和数据要素是创造数字财富的重要源泉。数字商品财富的创造,既体现在数字商品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也反映在数据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数字非商品财富的创造则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和平台等多元供给体系协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数字财富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数据要素的价值贡献,也要重视和解决好数字财富分配可能引致的极化效应。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要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
-
作者:安同良(1);魏婕(2);姜舸(3)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2)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苏州215163;(3)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企业创新行为,工业时代的线性创新、交互式创新正在向数字时代的新模式——互联式创新转变。互联式创新是由嵌入互联网的分布式多主体——企业、异质性知识体与消费者,通过目标知识搜寻发生广泛的连接,从而形成知识变革与创新涌现的创新模式。基于复杂网络构建互联式创新模型,揭示互联式创新网络结构的特征;以企业作为节点,解析其在互联式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使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互联式创新行为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时代,融入互联式创新网络越深,进行互联式创新活动越多,企业创新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