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春青(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就其意义的建构而言,经学就是关于儒家经典的阐释学。经学阐释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因而其具体目标不是指向与人无涉的客观存在,而是指向“义”或“义理”,又称“经义”或“大义”。“经义”即阐释的结果。经学阐释对“经义”的把握主要不是发现的过程而是建构的过程,不同历史语境赋予“经义”以不同的内涵。从“微言大义”到“依经立义”再到“衍义”,随着阐释目标的变化,经学阐释学在方法上也出现了从“曲折成义”到体认、涵泳的转变。对经学阐释学之阐释目的、阐释目标、阐释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中国当...
-
作者:王俊(1,2)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哲学学院;(2)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杭州310030
摘要:现象学视野下的空间理解与身体经验联系在一起,处身性成为存在的基本属性,由此空间成为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要素,同时空间自身也在此过程中以交互主体或共在世界的方式被构建延展。通过具身性、处身性、意义建构和共在的世界被刻画的现象学的空间经验,对全球化时代的哲学史书写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破除西方中心论的叙述视角,基于空间差异论述多元的哲学。通过在跨文化视野下重绘世界哲学地图,不同的哲学传统才能建立新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定位,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摘要: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连续开展了《中国社会科学》2020、2021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受到学界一致好评。根据评选活动章程,现正式启动《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
-
作者:刘晗(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中国宪法中规定的社会权条款不能孤立地进行理解,也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宪法学的积极权利或社会经济权利等概念进行解释。在立足于中国宪法的体系解释视角下,社会权具有民生保障、民主政治和国家建构的三重维度。在中国宪法的整体结构和规范意图中,社会权也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权利,而且是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权利。具体而言,社会权不仅是个人向政府索要经济福利的请求权,也是实现完整社会身份的基本公民权。社会权不仅仅具有社会经济性质,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性质。社会权的规范结构,特别是社会权的功能及义务指向,也需要基于此种性...
-
作者:朱迪(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在新发展阶段,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宏观的外部环境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也更为显著。不同学科都在探讨如何扩大消费并转向更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但传统研究往往囿于“社会经济地位”或“态度—行为”等范式,缺少对宏观外部环境影响的系统思考。“双重结构”框架强调,宏观外部环境对消费具有结构性约束:物质供给和文化习俗基于其社会共享性、通过多种机制影响消费行为。消费作为复杂结构约束下的产物,可以在供给—习俗—消费的动态系统中进行理解。理论和实证分析指向多元主体多重实践协同的行动框架,强调以改善消费的宏观外部环境来...
-
作者:李清良(1)
作者单位:(1)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长沙410082
摘要: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诠释活动主要是一种“学以成人”的活动。对诠释活动的这种理解源于孔子提出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为学”观,即主张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就必须通过“为学”,尤其是“读书”“学文”,来效仿圣贤君子的所作所为,并对其“德”与“道”加以深刻理解与把握(“思”与“觉”)。由此,诠释活动便成为“学为君子”不可或缺的活动。这种“为学”观实是基于“人”的自觉而达到“学”的自觉,又由“学”的自觉而达到今天所谓诠释活动的自觉,包括对诠释活动的本质、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具体操作的自觉。现代西方的哲学诠释学与孔子...
-
作者:赵义良(1)
作者单位:(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总体性概念,它既是时间概念,一般指社会历史从“古代”经“中世纪”到“现代”的历史进程,也是理论概念,表征人类与传统告别、进入科技革命推动的工业社会的实践过程;现代性多用于有关现代化的评价,一般指对于现代化过程中造就的现代社会根本特征与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概括,大致包括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核心要素及其对新的文明秩序的追寻等共同内容,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不同,现代性又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特征。西方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本,因而西...
-
作者:刘建军(1,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100872
摘要:“文明”是标志人类进步状态的概念,是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积极成果的整体性概括和正面性评价。“文明形态”既可以在时间向度上指称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文明样态,也可以在空间向度上指称人类不同地域呈现的文明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它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进行的文明创造,传承了中华文明基因并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体。它作为世界上一种新近出现并独具特色的文明新形态,不是单一而典型的文明形态,而是复杂的“非典型性”文明形态,...
-
作者:高培勇(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
摘要: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实质是实现现代税收体系及其所支撑的现代税收职能的统一。在税制结构失衡表象的背后,实质是现代税收职能的“短板”“弱项”。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核心或灵魂,在于以现代税收职能为标准,通过税制结构优化行动,打造一个融“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于一身的“职能均衡”的税收制度形态——现代税收体系。从结构失衡走向结构优化,是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一条基本线索。在保持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补足”和“强化”现代税收职能“短板”“弱项”,主要是“补足”和“强化”现行...
-
作者:郑方辉(1,2)
作者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华南理工大学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广州510640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维护农民主体地位。政府主导体现顶层设计、资源配置与实施推动,核心指标聚焦政府绩效目标。农民主体要求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尊重与维护农民的自主选择、标准裁量、过程参与和利益获取等基本权利,终极目的在于农民幸福满意,可衡量的有效指标莫过于农民获得感。应用管理学中“曲线效应”的原理和量化分析方法,政府绩效目标与农民获得感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置于现实场景,兑现全面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应立足农村实际,符合乡土特征,贴近农民意愿,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