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加里·费曼(1);刘自强(译)(2);陈淳(译)(3);张萌(译)(3);易建平(译)(4)
作者单位:(1)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内高尼综合研究中心;(2)湘潭大学历史系;(3)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4)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深度依赖考古材料的上古人类研究,大体上仍深陷在源自19世纪中叶的概念和框架之中。正如当时所需,这种经久不衰的框架主要立足于共时性文本和民族志的解释。这些方法帮助推动了过去半个世纪全球考古发现在广度和空间(多尺度)范围内巨大的实证性进展,然而通过它们所做出的研究及综述也产生了与当下范式预期不符的信息。有些学者便另辟蹊径。这里概述的新原则和新方法建立在过去几十年里通过考古学及相关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之上。所提议的新概念框架探寻各种关联形态和并行进程,并聚焦于多样性和相似性的解释。
-
作者:易建平(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州510631
摘要:在“文明”及其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长期未能取得共识,根本原因在于,学术界一直简单化地理解和沿用了摩尔根的相关界说。实际上,摩尔根的“文明”至少拥有三重含义:某种特殊的狭义文化,某种特殊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意义上的发展状态,以及包括前两者在内的概括言之的人类社会某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以“国家”的出现为坐标,摩尔根“文明”的产生又至少拥有三种不同的时间:狭义文化意义上的“文明”在前,“国家”在后,两者相差数百年;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意义上的“文明”早于“国家”数百年而出现;后一种“文明”与“国家”几乎同...
-
作者:袁广阔(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近年来,河南偃师二里头、伊川南寨等遗址均出土了一定数量具有象形文字特征的符号,字形上可与商代金文相互对照。同时,二里头文化发现了成套的陶礼器和青铜礼器,表明该时期正是早期中国礼制趋于完备的阶段。晚商金文中一些器物类象形文字,在构型上与同时代器物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反而与年代较早的二里头文化器物风格接近,字体创制时间可上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这批早期文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独立孕育的产物,其发现与解读,见证了华夏文化礼器与文字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古代文明核心的礼制文脉传承。
-
摘要:经读者实名投票、同行专家投票、编辑部推荐初选和专家终评委员会评审,《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刊发的124篇文章中,8篇文章被评选为2022年度好文章。根据《〈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公告》和《《中国社会科学)年年度好文章终选规则》。
-
作者:何中华(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文明”和“文化”可以在宽泛的意义上通用。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的自我中心化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现象,但文明成熟的标志却在于这种自我中心化的扬弃。人的存在具有超越性,人的个体与类之间的积极互动,使人类文明以加速度的方式演进。人的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的分野这一人类学本体论悖论,在东西方文明中都有各自的表现形式。西方文明塑造的现代性存在着文明与野蛮的吊诡和“伪普遍性”的霸权。从历史的长时段看,人类文明重心是随着不同的历史契机而不断转移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深刻影响21世纪文明新格局。人类普遍交往是文明发展的...
-
作者:茆巍(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上海201620
摘要:1768年的叫魂案,曾因海外汉学家孔飞力的写作而广为人知,《叫魂》一书也颇受好评。但是,通过史料再梳理,与类似案件再对比,可以发现,孔飞力所言的乾隆借叫魂案以整肃官僚的立论并不存在,它不过是同时代君主介入大案的一个缩影,且叫魂案的处理,整体上也是成功的。可以说,不是乾隆制造了叫魂案,而是孔飞力心中的理论前见制造了《叫魂》的写作。孔飞力的论调,反映了小历史写作中的局限,也提醒我们在阅读海外汉学著作时应当保持必要的清醒和鉴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