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尧(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文学院,苏州215123
摘要: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紧密相关,将二者置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有助于在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框架中,理清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的历史脉络,揭示“新乡土文学”的基本特征、价值判断和审美方式。“新乡土中国”即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中国,其最终目标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乡土中国的转型;只有在乡土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乡土文学才会以它的新发现和新书写产生“新乡土文学”,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乡土文学”以审美的方式参与现代化叙事,呈现了“新乡土中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乡土中国的新变又对“新...
-
作者:丁立群(1)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劳动一直处于被贬抑的地位,是苦难、痛苦、惩罚的代名词,是一种非人的活动。资产阶级的兴起,使劳动地位发生了逆转。但是他们仍把劳动看作单纯的“成物”活动,忽视劳动对人的内在构建意义。黑格尔第一次论述了劳动对人的教化和解放意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劳动的哲学思想,在完全意义上把劳动提升为实践。马克思创立了“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以劳动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依据劳动的两重性构建了人道与科学统一的基本逻辑;转换了实践哲学的存在场域,用“社会”范畴取代传统实践哲学的政治、伦理范畴,拓展...
-
作者:胡玉鸿(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上海200042
摘要:以理证法、以理说法是中国古代法律史、法学史的传统,唐律及其疏议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在《唐律疏议》中,表述原理、道理的“理”字共有144个,成为固定词组者有人理、事理、情理、词理、言理、辞理、理法等。从法律功能而言,唐律以理同、理别、理不相须等分辨不同主体、客体、行为间的异同,以正理与非理、理直与理曲、合理与失理、常理与变理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正当,并以此作为行为危害性轻重的标准。唐律中的理并非法律渊源,而是证成规则正当、理解法律意旨以及指导司法裁判的原理、理据、准据。弘扬唐律法理言说的学术传统,对于中华优...
-
作者:吴猛(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马克思思想中的历史性问题的提出,始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神秘性质的批判,这一批判揭示了后者以一种虚假的方式“设定”出了关于“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的关系。马克思辩证法的直接目标在于,在不抹杀物质的东西相对于观念的东西的外在性的前提下建立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普遍性经验对象的提出是这一工作的关键机制。普遍性经验对象在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与费尔巴哈人本学的一系列思想对话中经历了内涵变化,不仅与特定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而且其内在包含的“普遍性”维度通过向“普遍性外观”的转变而获得了历史性维度...
-
作者:黄平(1);李奇泽(2)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金华321004;(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务基建管理局,北京100732
摘要:通过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扩大英美等国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影响渠道,从新自由主义理论和经济政策层面分析其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内在作用机制,揭示新自由主义理论和经济政策如何通过教育市场化、经济金融化、资本全球化和财政紧缩化等渠道扩大英美等国收入不平等程度。有鉴于此,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引导资本有序发展,防止私人资本在教育、养老和基础设施等公共品领域野蛮扩张;遏制经济发展的“脱实向虚”,尤其需要防范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经营倾向;合理调节资本的收入分配权,提升劳动的收入分配份额;利用税收、社会保...
-
作者:谢鸿飞(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720
摘要:比照经济学中的三次分配理论,私法内蕴了两个半分配层次。初次分配赋予所有私主体以平等的客观权利,私主体通过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获得主观权利。法律环境应有利于释放主体能量和创造力,扶持企业家,捍卫竞争中性,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规则的变更,是私法固有的和应有的功能。它通过均衡私主体在互动关系中的强弱格局,比公法再分配方式更能增进主体自决、捍卫人格尊严,且能使私法实现提升社会福利的国家目标,减少权力运行中的对抗。私法还存在介于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之间的第2.5次分配,以牺牲责任...
-
作者:石佑启(1)
作者单位:(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广州510420
摘要:中国治理实践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价值目标和覆盖场域,其在向不同主体、领域、空间延伸的同时,也促进了行政法制度发展。治理实践与创新为行政法学研究提供了经验素材,催生了行政法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嬗变,促进了行政法的制度功能调适。对接治理的法治需求,行政法学研究应以制度完善为着力点,应通过推动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治理创新与行政法治相协调、公权力与公民权利相平衡、中国法治与全球法治相统筹实现自身目标优化。循此逻辑,因应治理主要任务变化、治理资源整合、治理范式改造、治理场域拓宽等,通过增强行政法的回应性、包容...
-
作者:石明明(1);张小军(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制改革综合司,北京100824
摘要:我国经济制度建构与演进的内在机理,反映出深化经济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形成的问题情境,成为深化经济改革的内在动力。坚持问题导向、探索适配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体制过程,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通过现代化建设与制度建构的交互影响、动态匹配和协同演进,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体制机制不断由实践创造,并随经济结构质态升级而丰富完善。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强化边际改革创新和梯次推进,深入实施综合性制度试验,日益成为重要的改革推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