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1.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2.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3.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概念。4.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5.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6.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
作者:邹广文(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主体性是一个与人类现代化相伴而生的哲学问题,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由此赋予了主体性问题以文化的向度。文化主体性是维系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标识,承载着从过去、经现在并连接未来的文化长河的使命。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催生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中华文化主体性反过来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脊梁。在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中,中华文化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巩固,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
-
作者:韩吉绍(1);张鲁君(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中国”是华夏文明的一个本源性概念,上古至汉代由地理观念逐渐演变成文明及文化正统的代表性符号。中古时期,佛教将其“中国”观引入华夏地区,对传统“中国”观造成一定冲击。儒道围绕孰为“中国”问题与佛教展开了长期论争,道教从信仰层面围绕“中国”进行理论建构,对维护华夏“中国”的思想信仰和正统观念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印度地区佛教的衰落、佛教中国化的突破以及华夏文化新发展,“中国”之争在唐代逐渐偃息,华夏“中国”的文化正统属性得以巩固。中古三教“中国”论争问题可为本土文化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如何保持独立自主发展提...
-
作者:吴飞(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晚近围绕亚里士多德形质论的许多哲学争论,是为了在笛卡尔式二元论与机械物质主义之间寻求一个更好的现代宇宙观。亚里士多德形质论本是为了克服柏拉图二元论,但因为其固有的形式优先的特点,而常常陷入新的二元论模式。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文质论传统与形质论有非常类似的理论特点,但因为对自然优先的坚持,可以避免形质论的这种诠释倾向。通过详细比较自然认知、工具制造、文明制作三个语境中的形质论与文质论模式,我们发现形质论与文质论并不仅仅是中西哲学的各自特点,而本就是互相渗透、互为表里的。通过形质论思考激发文质论传统的哲学力...
-
作者:王文彬(1);曹洋(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长春130012
摘要:中外交流合作以民心相通为基石,以社会减距为路径。作为中国社会治理的载体之一,工作组织在推动中外居民的社会减距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中外居民的双向社会距离为切入点,借助“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在华外国人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工作组织通过资源庇护和交往拓展推动中外居民社会减距;第二,借助资源庇护优势,大型组织对中外居民社会减距有更强推动作用。工作组织推动中外居民社会减距的共性作用和差异特性,凸显了其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新时代社会整合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上的积极制度潜能。
-
作者:陈雪虎(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20世纪早期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不同策略和路径,其中主要有三条路径从世纪初开始生长,隐显发育,影响深广,纵贯至今。影响最大者当数“文学史”路径,缘起清末学制改革,至民初正式定名,在“五四”以后的二三十年代强劲发展,枝繁叶茂,蔚为大宗。在此之外还有两条路径逐渐生长,脉络深广。一条是“美学”路径,以王国维的文学研究为代表,取向于主体直观、审美自治和文学独立。另一条是“语文学”路径,以章太炎的经略文学及论衡法式为代表,强调言语书契异科分流,将文学落实为“书契记事”、沟通古今的文字征信。囿于早期文学研究混沌未晰和后来学科...
-
作者:孙浦阳(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标准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是我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技术标准引领则在我国构建贸易新优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采用文本分析和关键词匹配技术,搭建中国主导的技术标准对接数据库,在引入消费外部性和贸易规则对接的理论框架下,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中国引领技术标准释放贸易潜力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引领技术标准通过促进需求转移和节约技术协调成本,显著扩大了本土企业出口规模,对制造业中的高技术行业、处于高价值链地位的行业影响更为突出,整体出口集约边际、数量和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加快开放条件下的技术标...
-
作者:李静(1)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
摘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科学把握人口发展内在规律,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配。将代际发展因素纳入家庭生育—教育决策模型后发现,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家庭会加大教育投入并形成对生育的替代,而推进代际向上发展有助于提升社会生育率。随后,就代际向上发展影响家庭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数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生育—教育决策具有异质性,中等收入群体面临更大的教育投资竞争压力。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需要更加重视引导和激励,积极延拓代际向上空间和畅通向上渠道,加快形成有利于人...
-
作者:涂良川(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510631
摘要:人工智能不是自在因果驱动物质自然进化的产物,而是人创造出来的社会存在。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人类的自动化生产变革成智能化生产,是对“一般智力”的丰富与发展。人工智能表征了智能的物质性,正在变革物表达客观性的方式和逻辑,是对思维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的证明;人工智能表征了物的智能性,展示了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是对社会意识创造逻辑的物质性表达。在人工智能时代,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改变世界”的技术革命对现实实践、理论思维和文明观念的变革,是把社会存在升华为社会意识的理论方式,是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路径。在...
-
作者:赵光锐(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生产区域知识是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传统的区域研究或强调某一专业领域或突出政策形态的相关知识,往往忽视了区域知识内涵的丰富性以及生产主体和生产方式的多样性。从国际关系视角看,区域知识生产可以按生产主体分为学术型、权力型和社会型等不同类型的知识生产,而区域知识生产具有很强的国家间竞争与合作性质,国家间的知识互动亦塑造着域内国家和民众的区域身份。“印太”区域知识生产即是当代美国及其盟友的重大区域知识生产活动。强大的区域知识生产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外交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支撑。中国应从总体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