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的启示

成果类型:
期刊论文
署名作者:
潘家森(1)
署名单位:
(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刊物名称:
中国社会科学
ISSN/ISSBN:
1002-5360
发表日期:
1983
页码:
55-79
关键词:
本质力量对象化 审美感觉 自然界 巴黎手稿 费尔巴哈 主体性结构 哲学人本主义 物质生产 受动性 对象世界
摘要:
本文认为哲学人本主义是关于历史的主体性的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实践的人本主义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理论的人本主义,走上了唯物史观,它可称为新天人合一论,可作为新天人合一论之美学的理论基础。依据哲学人本主义原则,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关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过程的描述,也是对这两种生产的产品之本质的揭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包容着而又宽广于自然界人化的涵义,应该代替自然界人化而作为我们的美学的基本范畴。美的规律是人的特定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规律,表现为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交互作用的过程,并作为造形规律支配着工艺生产和艺术生产。美的规律决定着对象的本质在主体自身。认识的对象是与人的主体性整体结构相适应的客体,实践的对象是"自然提供材料、精神提供形式"的人的作品,所以,凡对象的本质都表现为人的主体性,艺术作为创造物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本文最后认为,美的对象是审美感觉与审美对象的历史性融合,而审美感觉则是人的前审美感觉与人的本质的历史性融合。美不等于美的对象,它是美的对象之本质的最高概括,是主体与对象在审美情趣上实现了的平衡、和谐与自由。简言之,美是客观化的审美感觉。
来源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