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通史》导言

成果类型:
期刊论文
署名作者:
杜继文(1)
署名单位: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刊物名称:
中国社会科学
ISSN/ISSBN:
1002-6672
发表日期:
1993
页码:
153-166
关键词:
禅宗 士大夫 大乘起信论 佛教 哲学基础 理性思考 般若空观 文字禅 理论基石 般若学
摘要:
发达于唐至南宋的禅宗,其社会基础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流民与失意的士大夫。在禅宗里,有农民和士大夫的投影。禅宗的哲学基础,集中表现在《大乘起信论》中,禅宗中主要的三个学支心学支、理学支、般若学支均可从它的体系中演绎出来。中唐以来,心学支和理学支有过争论;两宋,又有文字禅与默照禅的争论。文字禅肯定语言在掌握客观真理中的功能,直指般若空观的理论基石,它的出现,标志着对《大乘起信论》最重要的突破。禅宗内部这些争论均未很好展开,以致相互矛盾的观点常混淆在一起。禅宗具有非理性色彩,在哲学的理性思考之外,还存在另一种思维方式。禅行者在修习中可能产生幻觉,由此而产生所谓"神异"。禅宗对神异主要持相信但不宣扬,或不置可否的态度。神异在禅宗中始终悄然流行。为了追求诱发神异的幻觉而引起的身心畸变,佛教的理性主义者称之为"禅病",禅宗中有治疗禅病的经验积累。在禅宗中,任何经典均不具神圣性,史实也可任意剪裁和捏造,因而,禅宗自叙的史籍多不可信。为了求得生存权,禅宗有数典造祖的陋习,它为自己制造的宗谱更不可信。相对而言,僧史、寺志、地方志要可靠一些,塔碑记文、正史、笔记的可靠性则更胜一筹。
来源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