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在我国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中,在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生气勃勃地恢复和发展起来。在老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重新焕发学术青春的同时,新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也陆续发表了不少比较优秀的学术论文。不断涌现新人新作,预示着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光辉前程。一九八二年五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召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期间,到会指导的老同志、老专家一致提出,对近几年比较年轻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发表的优秀论文应予以评奖,以促进社会科学队伍的成长...
-
作者:唐弢(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近代文明影响下,经过"五四"文化革命的催化而发生成长的,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和强烈的现代意义。这种文学,虽然一开始就受到西方思潮和西方文学的广泛深入的影响,但在发展中,又迅速地出现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一些成功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继承了民族的传统精神,一方面又显示了新的生命力。文章认为,民族化的最大关键在于象鲁迅所说:画出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同时也要解决"画"的方法问题。文章简要地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的部分作家作品,具体说明这些作品在民族化道路上所作的努力与取得...
-
作者:林洪岱(1)
作者单位:(1)《世界经济导报》
摘要:本文从国际游客的构成、分布、消长等方面,探讨了旅游经济中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区域性。然后运用区域性概念,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了预测;并对我国旅游业的开发、旅游设施、经营管理、服务水平等,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
作者:李仪後(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摘要:历来的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的人口地区分布比建国初期有所改善,初步扭转了解放前那种严重不均衡的状况。作者通过对五个年份的人口重心位置的测定和对三十年来我国人口重心移动轨迹的描绘,发现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状况的演变是一个从不平衡逐步加剧到逐步好转的过程。进而指出:一九五三——一九六五年我国人口分布向东偏北方向伸展,主要是由于东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水平,而西部某些省区人口增长又相对缓慢;七十年代后,华南、西南和西北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持续低于全国水平跃居全国水平之上,而东部人口控制却卓有成效,致使人口重心又向...
-
作者:王鹏令(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人们通常把内容理解为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本文认为,关于内容范畴的这种规定,在理论上很难克服所谓内容本身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东西的错误观点;而按照这种规定来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则很难把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贯彻到底。本文对内容和形式范畴的形成和发展作了简明的历史考察,对本质和内在矛盾、整体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要素与其结构的统一的看法。本文还认为,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具有本质的区别,以"形式"范畴对它们作统一的概括是不科学的。因此建议以"结构"取代"内部形式"...
-
作者:李克敬(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摘要:本文从现代化建设与现代学校教育相互关系的角度,对《邓小平文选》中有关教育的论述作了初步探讨。作者阐述了邓小平同志教育论述产生的历史条件,指出它是与现代大生产相联系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教育观;它是作为极"左"教育思潮的对立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者分析了邓小平同志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及其提出的科学根据,认为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实质涵义就是要为物质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教育为建设"两个文明"服务,必须增加智力投资,加强现代学校建设,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必须在提高文化科学知识教学水平的...
-
作者:周兴茂(1)
作者单位:(1)湖北恩施地区财经学校利川分校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六期发表的龚金国同志的《从制约因素论证两大部类发展速度对比关系》,对主题的论证很有说服力,令人信服。但文中关于发展生产的途径的提法却是值得商榷的。龚文说:"事实告诉我们:发展生产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节约活劳动,另一条是节约物化劳动。"这里漏掉了增加劳动量这一条。从劳动力因素来说,发展生产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条是增加劳动量;另一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量,包括参加劳动者人数、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指提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