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惠林(1);冯世则(1)
作者单位:(1)爱丁堡大学东亚研究所
摘要:本文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作了理论上的考察。文章认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把经济的增长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其根据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从表面上看,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似乎更强调扩大再生产的外延方面,即强调生产性积累。其实,这一理论的重要之处在于马克思就两大部类的发展应保持相应比例的阐述。作者指出,尽管社会主义的经济学都注意到这一点,但在实施中,却无一例外地强调了积累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方面。他认为,中国的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他也指出,在如何使第Ⅱ部类获得最大增长方面,是社会...
-
作者:王玉梁(1)
作者单位:(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杂志》
摘要:本文认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提出不少发人深思的见解,对主客体问题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他深入探讨了主体能动性问题;对认识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了具体论证;提出图式论和建构学说,揭示主体能力的内在机制;强调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认为客体是主体认识的极限。他还首次阐明了主客体分化过程,重视对主客体之间的中介的研究,同时指出主客体研究的新的方向和方法。本文还认为,尽管皮亚杰拒绝采用反映范畴、忽视活动的社会性和多样性、忽视社会机制和工具对认识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对推动主客体研究的积极作用。
-
作者:赵昌平(1)
作者单位:(1)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编
摘要:本文从宏观上论、从微观入手研究初、盛唐七古诗发展的内在规律。文章从句式声调、诗歌意象、布局取势等方面细剖了有唐前两个时期近二百年间有代表性的七古诗作的特点,而根据其演进轨迹划之为三个阶段。作者从清理诗史发展的链索中发现,造成盛唐七古"不可端倪,达于化境"、"诸体备陈,笼罩百代"的成就的,不仅是靠处于发展顶峰的盛唐时期诸大家的意匠神功,而且不可忽视以"四杰"为代表的第一阶段借赋体改造前代七古的开创之功,同时也有过渡的第二阶段李峤诸人对"四杰"歌行进一步改造之力。从而得出,诗歌艺术作为文学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其演...
-
作者:韩志国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财贸经济》、《中国工业经济学报》、《计划经济研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山西省经济管理学院、山西财经学院共同发起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讨论会,于1986年8月19日至23日在太原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一百三十多人参加了会议。这次理论讨论会,是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
-
作者:周振想
摘要:近年来,随着刑事立法工作的开展,作为法学中的重要学科刑法学的研究越来越活跃,大家对刑法总论和各论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发表了不少见解。现择其要者综述如下。总论部分一、关于我国刑法的指导思想法学界除了个别人认为我国刑法的指导思想是刑法第一条的全部内容外,绝大多数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国刑法的指导思想。不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哪些内容属于我国刑法的指导思想。
-
作者:舒炜光(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
摘要:本文指出,卡尔·波普尔关于'第三世界'的理论经过长期酝酿、于七十年代初脱颖而出,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复杂的哲学背景;他的哲学思想几经转折后才进入这个特定阶段,《客观知识》一书所力倡的多元论的客观主义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本文认为,批判理性主义和否证论仍然构成波普尔'捍卫客观性'的支柱,它们又在客观主义知识论中得到发挥;他提出的著名的四段图式既是科学方法的公式,又是认识论和进化论的公式,它不仅显示了批判和否证的重要地位,而且表现出选择和淘汰的关键作用;他企图通过'世界3'理论把方法论与本体论融为一体,把实在论与...
-
作者:宋祖良
摘要:王树人同志长期潜心于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这本书是他关于黑格尔哲学研究成果的综合。我在阅读中,感到新的气息时时扑面而来。国内的黑格尔哲学研究,曾侧重于逐字逐句地理解、评论黑格尔的原著,或就黑格尔哲学的本义去探讨黑格尔某一专著中的专题。这种研究无疑是必要的,但又不能总止于此。王树人同志的研究采取了新的角度。例如,他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广阔背景上,注意到黑格尔所说的哲学反思的普遍意义,强调哲学与具体科学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哲学的反思"是一种比一般理性认识在层次上更为间接的认识";正因为在一般理性认识这个层次之外还有...
-
作者:潘智彪
摘要:陆一帆先生潜心文艺学、美学研究,已有多年,继《新美学原理》出版之后,他又在另一新的领域作了辛勤的耕耘,一部《文艺心理学》就是他在文艺学研究新领域努力开拓的丰硕成果。我国的文艺学研究,长期以来囿限在社会学的范围内,侧重于阐释文艺的外部规律,只注重审美客体的研究。但是,既然文学是人学,就不能离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不能离开人的具体心理活动来研究文艺现象。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才有可能更深一层地揭示艺术的规律。近年来,随着学术思想的解放,文艺界、美学界越来越注重对审美主体的研究,有关文艺心理学的研究...
-
作者:庞耀辉
摘要:叶朗同志是我国美学界知名的专家,继1982年《中国小说美学》问世后,最近又奉献出《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是国内第一部通史性质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填补了文学和美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该书力辟误说,释义准确,体例灵活,语言优美,不愧为中国美学通史方面的奠基之作。首先,该书在确立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就表现出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力和独特见解。我们知道,美学界对这个问题流行的看法有两种:一是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即孔子、孟子、墨子、王充等历代哲学家和文学家怎么论美;二是认为中国...
-
作者:聂世美
摘要: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是当代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作家和学者,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他博古通今,才华横溢,著述宏富,不仅在诗歌、戏剧、考古、历史、古文字学领域成果辉煌,卓荦为杰,而且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造诣极深,贡献突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塑料封面精装,分上下两编,以著作时间为经,以作品内容为纬分类编排,共收入郭氏有关古典文学的研究论文78篇,凡66万余字。这些论文大都辑自17卷本《沫若文集》及国内各报刊杂志,举凡作者论及古典文学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