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曙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经济谈判属于买卖交易或市场交易的范畴,但在我国分权化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却通行着非市场化的经济谈判这种独具特征的交易方式。文章对这种交易方式进行了界说,探讨了它赖以存在的制度根源,分析了它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对非市场化经济谈判规模作了定量分析。文章强调指出,不研究非市场化的经济谈判,仅仅依靠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不能解决分权化公有制经济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
-
作者:林金树(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明代东北,是明朝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清朝(后金)的关系尤为直接。因此,对明代东北社会历史的研究,不仅是明史研究,而且也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
作者:王俊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部由中央民族学院四十多位各民族学者撰写的一部具有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综合研究的新著。长期以来,多数有关"中国文化"或"中国文化史"方面的著作,仅限于对汉族文化的研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很少涉及,而一般的民族研究,包括民族文化研究。
-
作者:俞伟超(1);张爱冰(2)
作者单位:(1)中国历史博物馆;(2)合肥教育学院
摘要:科学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变化,促使考古学重新思考本学科的目的。这方面的新认识又将导致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的更新。近年来我国考古学界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表明,我国考古学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本文认为,考古学应吸收人类学文化概念的内容,考古学文化的范畴应扩大,透过遗物、遗迹研究古人行为过程并进而研究文化进步的法则及文化动力学的规律应成为考古学的新目标。文章进而从层位学、形态论、环境论、聚落论、计量论、技术论等方面对考古学既有理论、方法作了新的阐述,并在全息论、艺术论、价值论三节就考古学的本体论、方法论提出了自...
-
作者:柯锦华
摘要:由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八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1992年8月13-17日在烟台召开。这次会议从社会发展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角度,探讨了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现根据大会提交的论文和会议发言,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与下一步面临的问题吕欣(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副所长)和秦池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就这个问题作了专题报告。
-
作者:陈仲洵(1)
作者单位:(1)美国俄勒冈州路易斯-克拉克大学西北法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与世界银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美国欧皮克公司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阐明了该机构对于促进资金与技术流向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揭示了其内在的运作机制,指出其理应具有的独立自主性和非政治性由于其组织领导模式而有可能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者以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从一开始就对该机构采取了非常积极和极具诚意的态度。某些国家把国际经贸关系政治化的做法,使该机构对于承保外国在华投资尚未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但前景仍然是乐观的。作者建议中国制定具体实施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专门立法,进...
-
作者:韩玉良(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摘要:预测学是一门发展很快的新兴学科,自20世纪40年代起步,到60年代已作为软科学一个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经济、技术、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领域。这种态势决非偶然,它反映了在科技、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客观现实对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手段。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
-
作者:黄治正(1)
作者单位:(1)湖南出版社
摘要:科学与美学的关系问题,至今仍是学术研究领域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倡导科学与美学关系的研究,努力创建科学美学这门新兴边缘学科,是一项应当受到重视的工作。在科学美学研究领域,我国著名中年学者徐纪敏教授开了先河。他在1987年出版的《科学美学思想史》,着重发掘了科学美学的史料,理出了人类科学美学思想发展的大致线索。
-
作者:陆昊(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对厉以宁经济学思想做了概要评述。文章首先分三个问题,即平衡非目标、宏观非均衡特征分析和两类不同非均衡的区分,介绍了厉以宁的社会主义非均衡理论。其中区别两种不同类型的非均衡的思想,是厉以宁"企业改革主线论"的理论基础。接着,文章介绍了厉以宁关于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思想。作者指出,"双覆盖论"是厉以宁对他早期提出的"第二次调节论"的发展。所谓双覆盖,即指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的结果,必然使政府调节的作用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应变化而在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第一次调节的市场...
-
作者:何祚榕(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是对《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上刊载的王荫庭《"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一文的评议和商榷,也兼同其他哲学界流行的与"社会存在"相关联的如"意识形态"等范畴的某些释义相商榷。作者赞同王荫庭提出的"‘社会存在’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新释义,但不同意他所论证的"社会存在"还有另一含义即所谓"本体论意义",也不同意"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