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江小涓(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通过对多国经验的比较研究,可以证明一国对外经济贸易及其体制的变化并不取决于“入关”本身,而是取决于“入关”时机、国内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1)由于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一些缔约国重点关注的对象,“复关”条件十分苛刻;(2)由于双重经济体制并存,体制型的进口冲动随时会带来进口失控的危险,同时伴随着重规模轻效益的倾向;(3)作为大国,有条件在适度的对外贸易规模下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4)外商直接投资以国内市场为主要指向。考虑到以上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中国...
-
作者:李世安(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对台湾政策随着其全球战略的变化,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由最初承认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赞同中国收回台湾、不干涉台湾事务,逐步演变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宣称台湾地位未定、支持台独活动、企图搞联合国托管等,进而公开抛出“两个中国”政策,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作者对美国的对台政策的这一变化尤其是“两个中国”政策的起源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对其变化的具体因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
作者:章启辉(1)
作者单位:(1)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摘要:湖南教育出版社近年连续出版了《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和《湖湘学派源流》二本专著(以下简称《张栻》、《源流》)。这是宋明理学研究中可喜的成果。笔者读罢全书,仿佛一颗明珠从理学的浩瀚典籍中,从近世学者多已忘却的历史中,重新被采撷出来。虽然首先采撷这颗明珠的不能完全归之二书作者,诚如《张栻》作者在前言中说的:“我的恩师侯外庐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中,首先在学术界把张栻及其湖湘学派列为理学中重要的学派,并对其学术上的地位和贡献,作了独到的论述。”亦如《源流》所述:“湖湘学派那些不受注意的思想却在海外新儒家那里得到了...
-
作者:陈乃醒(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通货膨胀和紧缩问题,是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欲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通货膨胀几乎是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同时发生的。特别是到了近代,通货膨胀像瘟疫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通货膨胀及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它可以扰乱一个国家的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使生产力遭到极大地破坏。所以,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经济的正常发展,都不同程度地要和通货膨胀作斗争。但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又都没有找到制止通货膨胀的万全之策。作者在该书的题目中用了“困扰”二字,比较形象地说明了这种...
-
作者:何竹康(1)
作者单位:(1)中共吉林省委
摘要:本文认为,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当前在宏观管理方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所在。为此,要积极地把握供求总量平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公平竞争、优化社会环境,使之共同构成宏观调控的目标系统;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同时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在宏观调控手段的构建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要在正确认识和界定地方自主权的前提下,确立以中央统一领导下的条块联动的宏观调控基本模式;要注意采取积极主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运筹、审慎操作、注重实效,这是我们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
作者:姚南强
摘要:自中世纪以来,因明自印度传入中国汉地和西藏,又东渐朝鲜、日本、蒙古。近代以来,又弘传至欧美诸国,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学术。中国是因明的第二故乡,因明在中国分为藏汉二支。藏传因明侧重于知识论,故又称为藏传量论(“量”是指认识和知识)。汉传因明的研究则是以逻辑为中心,只是随着唐初法相宗的衰落,宋、元以后,汉传因明几成绝学,研习的重心反而东移到了日本。20世纪初,随着佛学在近代中国的复兴,汉传因明亦随之复苏,并与藏传因明交融发展。
-
作者:张瑞君(1)
作者单位:(1)山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摘要:蒋寅著《大历诗风》一书,体现了新一代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学术品位和风格,它在把握诗人心态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以及开拓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向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深入的创作心理分析与细微的审美观照相结合,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力图从诗歌的表现形态及发展变化中,揭示诗人的创作心理,又从诗人的创作心理揭示诗的深层美学意蕴及其形成的内在动因。作者认为:“诗史从广义上说,就是人类的心态史,是人类心灵颤动、变化、表现的历史,应和着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波动划出相应的曲线。根据诗史的曲线,可以推定群体、个人的某种心态在历...
-
作者:胡起望(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台湾历史与高山族文化》一书是张崇根同志三十年来勤奋攻读、苦心求索的成果。该书最为引人注意之处在于,它在关于台湾地方史实的考证与论述以及有关台湾的几种古籍的考订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驱散了长期笼罩在这些问题上的迷雾,很值得一评。 一、关于台湾的历史,作者着重研究了台湾历史上与大陆祖国的关系问题。在《怎样说明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三国孙吴经营台湾考》、《台湾古称“流求”探源》、《毗舍邪——宋代台湾之别称》、《南宋已在台湾地区建置说》及《也谈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的年份问题》等论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