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袁毓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从不同的研究取向的角度 ,对目前计算语言学的几种理论方法以及相应的语言处理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着重讨论工程主义、工具主义、认知主义、实证主义和逻辑主义五种研究取向 ,比较对人类知识和语言理解过程及相应的计算机模拟策略的几种不同的理论 ,分析其在具体的语言处理技术 (包括语法形式体系、语义表示体系、分析算法以至程序实现 )上的差异。希望对不同的理论方法与处理技术的效能和局限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
-
作者:桑兵(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历史系
摘要: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科学史学大致有史料与史观两条路径。新学制确立后大学史学系本科教学的迫切需求 ,使史学课程的设置一脉相承地体现了社会科学化的趋向。即使在整理国故的影响下 ,一度出现断代和专题化 ,综合史观依然大受欢迎。一些学人批评史料派的窄而偏与史观派的泛而浅 ,试图沟通。可惜由于教学和研究的不同需求而被强化的学派分歧 ,在不断变化的西潮涌动下难以协调。分立的学派不仅造成学术界的长期裂痕 。
-
作者:谭帆(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在深入把握 2 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小说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即 :小说文体研究、小说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说的文本批评 ,认为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中国小说学研究的整体内涵。而我们以往的小说理论批评研究过于强调所谓的“理论思想” ,忽略了小说的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说的文本批评。以“小说学”为观照视角一方面是为了突破以往的研究格局 ,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小说学研究更贴近中国小说史的发展实际 ,将中国小说学研究与中国小说史研究融为一体 ,从而勾勒出更实在、更真切的古人对“小说”
-
作者:孔范今(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中文系
-
作者:王少平(1);涂正革(2);李子奈(3)
作者单位:(1)湖北省计划管理学院;(2)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运用多元协整理论以及我国的相关数据 ,对宏观经济研究的前沿之一即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 (EAPM)进行协整分析和检验。其主要结论为 :(1 )我国的通胀、劳动生产率成本 (工资 )、需求和进口等 4个变量 (构成EAPM的变量 )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关系 (协整 ) ,因此 ,由EAPM所揭示的通胀 (紧缩 )的生成过程不宜用于解释我国的通胀 (紧缩 ) ,即价格标高论在我国不成立 ;(2 )我国的通胀 (紧缩 )和劳动生产率成本之间不存在协整即长期均衡 ,而通胀、劳动生产率成本和需求之间也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一结论意味着用通胀刺激需求的政策主张...
-
作者:吴国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希腊—西方的人文理想始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 ,其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科学作为西方的人文 ,是自由的学问。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唯人主义” (人道主义 )人文传统 ,由于把世界置于一个以人为原点的坐标系之中 ,有可能从根本上背离“自由”这个古典人文理想 ;西方近代科学作为希腊科学传统的继承者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 ,不仅保留了理性形式和自由精神 ,而且增加了实用的目的 ,以其效用服务于人类。在某种更深的意义上 ,近代科学的两大传统———理性与经验共同受制于技术理性这种新的理性形式。事实上 ,近代科学与人文一方面随着专业化...
-
作者:朱伦(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生活的考察 ,揭示了民族共治是与民族自治同时存在的事实。民族共治有两个层面 :一是各民族对国家的共治 ;一是有关民族对民族杂居地区的共治。作者认为 ,所谓民族共治 ,就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 ,由各民族共同造就的以共和为目标、以权益平衡发展为取向、以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的政治结构、运作机制和实现工具。作者指出 ,对民族共治现象进行理论阐释 ,证明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正确认识自治和共治的辩证关系 ,是建立完整的民族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