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恂诚(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192 7年至 1 93 5年前后 ,中国的信用制度曾取得明显的进步 ,表现为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信用机构的产生 ,信用工具品种的增加 ,鉴证类中介组织的发展 ,以及信托业与企业治理结构相结合等 ,这是前一阶段市场经济发育所取得的成果的延续。而一旦信用制度演进所赖以保障的要素发生问题 ,它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依据。
-
作者:潘绥铭(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考察多伴侣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是研究社会对个人行为作用的最佳切入点之一。本文以全国随机抽样调查的分析结果为例 ,检验和比较了 5种相关理论思路的解释力。作者把阶层归属、社区性文化和个人的性关系态度作为社会作用的代表 ,以性爱现状和个体的性状况作为对照物 ,分别考察了这 5种因素对男女两性多伴侣性行为的作用强度。数据分析表明 ,“社会对个人的多伴侣性行为发挥主要作用”的命题可以成立 ,但阶层归属的作用非常微弱 ,而社区性文化对男性的作用和性关系态度对女性的作用却极其突出。这说明生物制约论、社会结构理论及交换理论...
-
作者:刘金全(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如果货币政策影响实际产出和价格水平 ,这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体现 ;如果实际产出和价格水平影响货币政策 ,这是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条件的反应。我们利用具有时变参数的非线性选择模型 ,刻画和检验了货币政策的动态反应函数 ,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对于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均具有比较明显的时变反应 ,并且对实际冲击具有比较稳定的反周期倾向 ,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在反周期操作过程中兼顾保持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稳定的双重目标。
-
作者:陈文海(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要:与历史悠久的圣徒崇拜史相比 ,教皇“封圣权”的获得是相对较晚的事情。在教皇正式行使“封圣权”的最初几个世纪中 (即中世纪中后期 ) ,教廷封授的新圣徒人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从非宗教层面来看 ,其原因可归于“封圣”周期的渐趋延长、“封圣”所需费用的日益增加以及政治因素对“封圣”过程的影响 ,但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廷“封圣”策略的变化。从根本上说 ,中世纪中后期“封圣”过程中出现的由多封型向少封型的转变是教廷谋取和巩固权力的反映 ,但其最终结果却与教廷的集权愿望背道而驰。
-
作者:管颖(1);李龙(2)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2)浙江大学法学院
摘要:1946年制定的《日本国宪法》 ,应当对战后日本国家的和平主义发展方向起到根本的规范作用。但该宪法颁布后不久 ,国际秩序走向美苏对立 ,宪法第九条的非武装中立原则未能得到贯彻 ,宪法权威受到严重侵犯。冷战结束后 ,宪法第九条发生了严重危机。本文实证性地分析了日本政治对宪法原则的背离 ,并对宪法第九条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探讨。
-
作者:杨团(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社会政策学科创建于 1 9世纪后期。至 2 0世纪后期 ,由于它的研究范式无法回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增进人类福利的问题 ,学科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回应挑战的努力中 ,学科观察和研究社会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单纯的政府决策向着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决策转变 ;从再分配与消费取向向着生产和社会投资进入再分配领域转变。一个原本属于非生产性的学科正在走向生产性 ,显示了这个学科正在经历研究范式的演化。本文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考察 ,在此基础上 ,就中国社会政策学科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