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光明(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自由诗是中国新诗的主要体式 ,中国新诗的研究和批评经常使用自由诗这个诗体概念 ,却未加以历史和理论的检讨。本文从中国早期自由诗理论的反思出发 ,联系新诗接受自由诗的过程 ,认为中国新诗在语言与形式“求解放”的进程中 ,精神与内容的考虑显然优先于美学的考虑 ,存在着把自由诗浪漫化和简单化的现象。自由诗有存在的合理性 ,但它仍应遵循诗歌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 ,不宜将自由诗看成新诗的至尊形式 ,以至于代替其它形式的探索。必须打破“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绝对观念 ,形成格律诗和自由诗并存、对话与互动的诗歌生态 ,以便在诗歌内部...
-
作者:赵敦华(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根据现代解释学的规则 ,任何哲学史都是一定理论的现代建构。以此反思中国哲学史的现代建构过程 ,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的实质是对过去的哲学史建构模式的不满。但这种不满不应成为中西哲学史之间比较和对话的障碍 ,更不应成为否认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由。哲学史建构模式的现代性和多样性表明 ,中西哲学史的差别是解释模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别 ,通过对不同解释模式之间对应性和趋同性的阐发 ,可以发现中西哲学史在整体上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中国哲学史的建构模式应更加开放 ,重视以问题为中心的分析论证、以理论的普遍性为追...
-
作者:周佑勇(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法学院
-
作者:徐祥民(1)
作者单位:(1)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摘要:人权发展的历史经过了初创期、发展期和升华期 ,三个时期的核心性人权分别是自由权、生存权和环境权。自由权的实现要求国家履行消极不妨碍的义务 ,生存权的实现要求国家或社会积极地提供保障 ,而环境权是自得权 ,是保有和维护适宜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人类权利。这项人权的权利主体是人类 ,义务主体也是人类 ,是人类的分体及这些分体的各种形式的组合。它的实现以人类履行自负的义务为条件。学者们所讨论的国家环境权其实是国家对外的主权和对内的环境管理权 ;而所谓“公民环境权”实际上是享受、使用生产生活环境的民事、行政等权利...
-
作者:朱锋(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作者:韦森(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依照塞尔语言哲学的一个理论洞识 ,本文把货币归结为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市场交往中凝汇着人们“集体意向性”的一种制度实在。本文第二部分则从货币总量和实体经济总量的相互关系中进一步反思了货币的本质。尽管在某一时点上一个社会或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和以货币总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所反映的经济总量都是一个确定的数 ,但在现实中 ,离开了货币这个纯数量“标量” ,我们既不能知道货币本身 ,也无法衡量任何总量国民经济指标。由此来判断 ,西美尔的“货币的量就是货币的质”命题为真。最后 ,本文还从货币哲学的角度反思了经济哲学的一般问题。
-
作者:仰海峰(1)
作者单位:(1)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
摘要:当代西方哲学理论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有三种理解方式 :第一种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潮 ,认为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并不能作为替代资本主义方案的理论基础 ,否定生产理论在分析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第二种以哈贝马斯与吉登斯为代表 ,认为生产理论只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部分层面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变迁 ,更需要强调制度或普遍理性在当代社会中的支配作用 ;第三种以杰姆逊等人为代表 ,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处于马克思所讨论的理论问题域中 ,生产理论仍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逻辑前提。批判分析这些理论观点 ,在生产理论基础上丰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