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吕冰洋(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摘要:普遍认为,政府扩张会造成市场扭曲。但是,市场扭曲反过来也会推动政府扩张。原因在于,政府支出对私人资本具有补充和替代两种作用。就补充关系而言,政府生产性支出进入企业生产函数,增加政府生产性支出会提高私人资本边际产出;就替代关系而言,政府支出直接用于国有企业补贴,可增加国有企业产出,从增长角度看,能起到替代私人部门生产的作用。政府通过商品税融资虽然会抑制消费并损害居民福利,但是可通过支出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因此,市场扭曲将推动商品税、政府生产性支出和对国有企业补贴支出的增长。政府对市场不当干预造成市场扭曲...
-
作者:乔清举(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哲学院
摘要:"中国哲学"的概念首先出现于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研究,法国最早,德国最为系统和深入,日本最多;德、日均出现了多种多卷本的中国哲学通史著作。"中国哲学"在东亚的出现则是世界历史形成、东亚近代化的产物;其内涵是传统的断裂和对象性态度的形成。对整个世界范围的中国哲学研究进行反思可以看出,迄今为止的中国哲学研究,实质上只有"以西释中"一种模式;不同的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有不同的适合度;中国哲学的价值大多也是靠西方哲学来挺立的。这既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提供了将西方哲学置于中国哲学的视域下加以考...
-
作者:胡鸿(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秦汉华夏帝国的疆域一度大举扩张。然至西汉中叶已无力推进,被迫收缩。汉代置而又弃的数边郡,标示了帝国扩张的极限所在。限制扩张的因素主要有三,其中前人忽视的因素是原住人群的政治体形态。规模较小的华夏式高级政治体最易被吞并;散居而无稳定政治体的山地人群最难被统治;两极之间尚有种种中等规模政治体,可借间接统治纳入帝国体系,最后可能变成正式郡县。南方山地多被平原上的华夏网络分割包围在网眼中,政治上破碎分立,只能形成中等规模政治体;山地经济的不自足性又使其依赖与平原地区华夏网络的贸易,无法远离帝国封闭生活。南方山地...
-
作者:宋剑华(1)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中文系
摘要:中国新文学虽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气势,但并未割裂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虽倡导西方人文精神,但并未建立起西方文学的审美价值观。由于汉语思维的文化特性和历史延续性,新文学不可能背离母体文化而完全"西化"。因此,全面考察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我们必须关注它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以及它以"传统"反"传统"的运作策略,而不是刻意阐释它与西方现代文学之间的必然关联。新文学必定是"中国"的新文学,无论外部因素如何干扰或参与,都不能改变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更不能改变其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这是我们理解新文学现代性的首要...
-
作者:张政文(1,2)
作者单位:(1)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102488
摘要: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实现的感性觉醒是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重要成果,同时使得文学艺术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德国古典哲学将感性逻辑化、系统化,构建了人的主体能力、意识活动和精神历史相统一的理论形态,创造了与以理性为中心的启蒙现代性相成互补的审美现代性,在丰富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也推动了近现代西方文艺发展高潮的到来。马克思从人的自由和解放出发,以扬弃的立场、批判的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传承德国古典哲学关于感性主体化、精神本质化的观点,将感性跃升为人的历史性存在和社会实践主体,昭示了感性的客观现实...
-
作者:陈先达(1);丰子义(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不详
摘要: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能离开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境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其思想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异常艰难和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是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内在统一的结果。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有助于我们在历史的制高点和时代的制高点上去真切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伟大意义,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重要的是在方法论原则的高度上对其加以推进。为此,本刊特邀两位学者以笔谈方式,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丰子义(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与深刻的社会发展相伴随,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下简称“马哲史”)研究也获得了重大发展,取得可喜成绩:马哲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教材体系、课程体系逐渐建立并日臻完善;相应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相继设立并积极开展活动;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都有较大扩展,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
-
作者:马一德(1)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430073
摘要: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在体制框架下系统推进。法治中国所依赖的体制框架,由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所塑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系统回应了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党的领导、新中国的民主传统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本土资源等核心命题,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资源。在以人民主权为逻辑起点的"执政党—政权—人民"的宪法体制中,协商民主发挥了功能耦合的作用。人民主权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而获得政治正当性,从而将执政党的意志升华为国家意志;协商民主构成国家决策的实质过程,由此可建构起"执政党—政协—人大"的内在逻辑链条;人民政协的民主...
-
作者:谢富胜(1);程瀚(2);李安(3)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北京100872;(3)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经济系,博士生amherstma01003
摘要:西方经济学界对气候变化的原因、进程和影响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并给出了各自的应对方案。其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气候变化是温室气体排放外部性的结果,并提出以市场化和地球工程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方案。其非正统经济学者则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的系统性结果,主流方案无法根本解决气候问题。西方非正统经济学者中的马克思主义者,将气候变化归因于资本积累的扩大,认为新自由主义下市场化的气候治理,将增加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矛盾。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重建气候变化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的...
-
作者:付子堂(1);张善根(1)
作者单位:(1)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重庆401120
摘要:超越国家整体主义法治观的分析模式,按照法治发展的阶段性和渐进性,可以把法治类型化为国家法治和地方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地方法治的具体实践。地方法治现象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阶段性和渐进性的表现形式,具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和深刻的法理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然要求鼓励并支持地方法治化,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模式。地方法治化体现在法治的"文本—行动—观念"三个层面,即在地方实现制度系统的法治化、行动系统的法治化和观念系统的法治化。地方法治建设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