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聚军(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行政区划型构了国家治理的空间载体。基于职能导向论的基本立场归纳新中国行政区划的调整逻辑,可以发现:鉴于政府职能的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调整逻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分布;政府职能的纵向分异和政区属性差异,又使得调整逻辑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时代与空间的交织构成了锚定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逻辑的时空坐标体系。以新时代行政区划调整的时空逻辑为分析起点,结合政策转向和宏观环境变化,助推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收缩型城市转型发展与“小县”重组、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构成了新时代持续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的关键议题。
-
作者:段妍(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130024
摘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识。马克思揭示了人类文明的结构特征、发展目标等,强调未来文明是能够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
-
作者:刘壮壮(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汉唐时期高强度的农垦、超载的畜牧业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导致唐中期以后阴山南北难以兴起强大的游牧力量,而燕山南北经过长期的文化交融和各民族的共同开发,成为北方游牧政权新的政治中心。在游牧政权中心西东转换的同时,中原农耕王朝政治重心也由关中平原东移至洛阳、开封一带,农牧政权政治重心地缘格局形成“阴山—关中”“燕山—中原”两个前后相继的南北互动交融轴心。在这两个南北对应的交融轴心之下,历代王朝为实现兼跨农牧两大区域的“大一统”国家建构进行了长期探索。辽朝以后,处于农牧区交互地带的燕山南北,成为推动农牧区整合、...
-
作者:王晓升(1)
作者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传统认识论一直遵循主客体二分的基本框架。但是,此二分框架使人们难以深入透视内在的思维过程。不少思想家曾试图从不同路径克服这个框架所存在的缺陷。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从唯物辩证法出发,根据人类认识和科学的发展对主客体关系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既要肯定主客体二分的基本框架,又不能固守这个框架。主体是矛盾的,而不是现成存在的;客体是不同于内在的思维对象的,是非同一的。在思维过程中,主客体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区别。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追求与客体的同一,并让自己模仿客体。只有从精神和肉体的辩证关系出发才能...
-
作者:肖峰(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智能哲学与文化研究院,上海200444
摘要:大模型具有“大智能”“大应用”“大参与”的技术特征及功能效应,或成为智能社会来临的重要标志。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技术一社会观、生产力观、生产方式观、社会有机体论和技术社会形态论,可以透视大模型可能带来的智能生产力、智能生产工具、“以言行事”的生产方式和智能文明新形态,以及由这些变革所联动会聚而成的总体效应:智能社会来临并由此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而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下的透彻把握中,历史唯物主义自身也将得到丰富和发展。
-
作者:吴晓群(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200433
摘要:历史上,人类共同体不断形成并丰富了共同的历史叙事。这种共同的历史叙事,既客观存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时期,同时也存在于伟大思想家的论述之中。在这个全球化已成为事实的时代,更需要历史学家有意识地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不同阶段中的既有共同历史叙事主动梳理和发掘,从而更具说服力地重建并加强人类共同的纽带。21世纪以来,全球文明史的书写在继续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显露出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和现实的困境。在全球文明史的研究中,为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分析和假解释的死循环,处理好全球化与地方化、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等问题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