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文化人类学
成果类型:
期刊论文
署名作者:
陈胜华(1);刘鸿辉(2)
署名单位:
(1)商务印书馆哲学编辑室;(2)解放军外语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
刊物名称:
中国社会科学
ISSN/ISSBN:
1002-5841
发表日期:
1987
页码:
61-80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文化人类学
摩尔根
原始社会
亚细亚生产方式
唯物史观
所有制形式
古代社会
经验材料
土地所有制
摘要:
本世纪70年代,西欧发表了五本马克思晚年所做的文化人类学笔记。苏联在1975年出版的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中发表了其中的四本。1985年底,根据俄文第2版翻译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问世。马克思晚年文化人类学笔记的发表引出了这样的问题:他为什么在体衰多病的晚年放下写作《资本论》二、三卷的工作而从事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已经作出的各种解释说明,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乎着对于马克思整个思想的理解,因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作者认为,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对于原始社会的认识是朦胧粗糙的;50年代研究了印度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后,这一认识开始深化。通过对马克思这一阶段思想发展轨迹的考察,作者提出,马克思是为了科学地研究原始社会,进而完善唯物史观而去研究文化人类学的。接着,文章又详细论述了马克思在研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之后对于原始社会认识的发展,以及同时进行的对于过去自己偏离事实认识的校正,指出,这一认识过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从来不把自己的理论看作绝对真理。他重视经验材料,重视实证科学,不断用实证科学的新成果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代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对摩尔根学说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在列述了这些问题后,作者认为,这些问题告诉我们,原始社会理论不会在哪一个思想家的哪一种学说中终结。摩尔根作为文化人类学奠基人的地位诚然是不可动摇的,但他的体系没有终结我们对于原始社会的认识。我们应当象马克思那样,把真理看作是一个过程,用文化人类学的新成果来发展原始社会理论,完善唯物史观。
来源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