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俄文字之交
成果类型:
期刊论文
署名作者:
戈宝权
刊物名称:
中国社会科学
ISSN/ISSBN:
1002-5840
发表日期:
1987
页码:
171-186
关键词:
中国人民
高尔基
列夫·托尔斯泰
普希金
苏联
翻译
俄国文学
文学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
莫斯科
摘要:
中俄两国虽然自古接壤相连,但直到17世纪初叶,也就是在我国明清之际,两国之间方开始发生了最初的外事交往。据历史记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俄国托木斯克的哥萨克伊万·彼特林,奉托波尔斯克督军之命,经蒙古最初到达北京,在返国时带回万历皇帝的文书;到了清顺治十二年(1655),俄国沙皇派遣的使臣费多罗·巴伊阔夫来到北京,带回顺治皇帝的文书;稍后顺治十七年(1660),俄国派遣的使臣伊万·别尔菲里耶夫到达北京,也带回了顺治皇帝的复文。由于当时中国方面无人通晓俄文,俄国方面也无人通晓中文,因此这些文书长时间在俄国外交文献档案中被搁置着,直到康熙十四年(1675)由尼果赖·斯帕法里(即米列斯库)率领的俄国使团前来中国时,方在托波尔斯克和北京两地译为俄文。在俄国成语中,通称无法理解或是难懂的东西为"中国文书"("китайскаяграмота"),是否来源于此或与此有关,亦未可知。到了17世纪的下半叶。
来源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