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曾任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他以批判性观点著称,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干预,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能创造财富,真正的经济增长应依赖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他强调私有产权和市场信息是创新的基础,并批评政府过度管制(如楼市限购)阻碍市场效率。许小年主张中国经济应从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否则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开拓者"。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代表作《广义政治经济学》被学界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典范。许涤新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汕头大学首任校长等职,参与制定新中国初期多项经济政策,尤其在社会主义改造、价值规律研究及生态经济学创建方面贡献突出。
系统工程与政策研究专家,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早年从事电力工程,1980年代转型政策研究,主持"2000年的中国""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规划"等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研究横跨技术经济与宏观政策,推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系统化分析
实证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学者,曾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其著作《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开创国内产业经济学实证分析先河,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长期参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近年聚焦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消费经济学奠基人之一。其1984年出版的《消费经济学概论》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消费经济的教材,与杨圣明合著的《九十年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获孙冶方经济学奖。他长期致力于消费行为、生产力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专家,曾长期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任职,历任副处长、副局长、司长等职。1990年代后转向企业管理和金融投资,曾任香港中旅集团常务董事、副总经理,并担任招商证券独立董事。他198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具有高级经济师职称,主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与企业治理。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审,长期担任《经济研究》编辑,并主编《中国经济大论战》等丛书。1994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主要研究经济思想史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改革开放初期“资本”范畴的讨论有重要贡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他1989年获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涵盖企业改革、产业政策与宏观经济,1990年代以国企改革研究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近年聚焦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提出中国需适应“中速增长”阶段。
金融学家,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她主持国有经济债务重组等重大课题,2011年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研究聚焦金融改革与货币政策,主张市场化债务处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