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发展新动能:实现绿色转型与数字化 ——专题之二

  • 时间:2025-08-27

8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吉隆坡亚太区域合作圆桌会期间,举行题为“亚太发展新动能:实现绿色转型与数字化”的分论坛。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席法伊兹主持,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新西兰前总理希普利、美国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印度尼西亚前外长马尔迪、尼泊尔总理经济与发展顾问卡蒂瓦达、中国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陈万馨、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主任渡部康人、秘鲁前外贸与旅游部长马修斯、亚欧基金执行主任斯托克津斯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等嘉宾出席。

与会嘉宾围绕绿色转型与数字化进程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认为,当前亚太国家处在关键十字路口,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基础设施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为地区经济提供坚实动力;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等风险不断加剧,区域脆弱性日益突出。亚太国家应加强对话合作,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推动打造数字驱动、包容共享、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嘉宾们表示,绿色转型与数字化应当整体谋划、协同推进,而非割裂、孤立发展。绿色转型依赖数字技术的有力支撑,数字技术离不开绿色转型的方向指引。马尔迪强调,绿色与数字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二者协同发展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古铁雷斯指出,应加大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碳排放、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希普利强调发挥绿色融资重要作用。卡蒂瓦达认为,要进一步加强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协调,加强政府与企业等私营部门的有效沟通,形成更大合力。

嘉宾们表示,亚太国家要在绿色转型与数字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机制化方式促进经验交流,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当前,受政治意愿下降等因素影响,国际合作进程受阻。应推动全球南方与北方国家携手合作,建立更紧密伙伴关系。卡蒂瓦达认为,政府应优化相关政策,将财政补贴重点从传统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推动私营企业在能源、农业等领域更多应用绿色技术,同时制订并落实有效的治理规则,为全球绿色与数字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陈万馨介绍了海南自贸港推进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经验,强调政府应就此制定清晰战略计划,加强对外合作。

嘉宾们强调,在推进绿色转型与数字化进程中要注重包容与公平,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城乡之间,都应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包容、可持续应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原则,防范技术进步带来新的“数字鸿沟”。素拉杰、斯托克津斯卡均呼吁加大在教育、技能培训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让数字化与绿色转型的成果在亚太地区公平共享,确保没有任何国家被边缘化。张军强调,亚洲国家应推动加强相关能力建设,完善高质量基础设施,破除阻碍技术转移的政治障碍,共享发展机遇。斯托克津斯卡强调有关转型应坚持以人为中心。

嘉宾们表示,推进绿色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机遇与风险并存。有关国家和群体应把握发展机遇,积极采取行动,加强新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就业、食品安全等多领域的应用,同时努力遏制相关风险。希普利强调应注重汇聚科技公司力量,共同研究如何借助科技实现减贫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团结包容的基础上加强共同行动。古铁雷斯表示,在加强碳捕捉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同时,要关注数字化进程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尤其是数据中心的高能耗问题。斯托克津斯卡表示,绿色技术、智慧农业、共建可操作的标准、共享治理经验等领域蕴藏巨大合作机遇。马尔迪强调应防范数字空间武器化风险,避免技术加剧分裂。

嘉宾们高度评价包括东盟与中日韩(10+3)在内的亚太区域合作机制的重要作用,指出相关机制应坚持开放、包容原则,积极挖掘自身政治、经济、科技潜力,把握数字革命机遇,完善域内供应链价值链,为加强全球治理贡献亚洲方案。渡部康人表示,“10+3”机制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群体,并有望在2040年跃居世界第一。数字化、可持续增长普遍成为该区域发展战略核心,并将在2035年发展成为全球绿色科技的枢纽。域内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共享、政策协调,不断提升合作水平。马修斯也强调亚太国家技术共享的重要性。迟福林指出,中国经济转型将在未来十年为亚太地区创造巨大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对外开放、一体化进程等方面打造新动能,能否把握机遇、共同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开放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