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4日,2025年上财实证产业组织研讨会(SUFE Empirical IO Conference 2025)在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实验楼如期举行。来自国内外众多高校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实证产业组织领域的相关主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商学院产业经济系系主任居恒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本次研讨会聚焦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组织理论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涵盖平台竞争策略、数据要素市场规制、人工智能对市场结构的影响等前沿议题,既延续了实证IO领域“理论扎根实践”的学术传统,也回应了当前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迫切需求。他期待通过此次会议与学界同仁深化合作,共同探索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国化表达。
7月3日上午的Plenary Session,由美国杜克大学的Daniel Xu主持。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Mark J. Roberts教授分享了以“Incorporating Firm Heterogeneity in IO Research”为题的主旨演讲,演讲从回顾Zvi Griliches奠定的生产函数分析与企业异质性研究基础开始,由浅入深地阐述了不同企业在规模、效率、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存在显著而持久差异,以及这对利润、增长和生存率的深远影响。Roberts教授进一步详细介绍了应对内生性与选择偏差等生产率测算难题的控制函数方法的演进,并指出传统基于收入的生产率指标混淆了技术效率与市场力量,强调需区分产品质量与需求异质性。此外他还提出了能够处理多产品、技术偏向和投入产出非分离特征的更一般化建模框架,旨在深入揭示企业间差异的来源及其对宏观经济的重要影响,强调减少资源误配和提升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在以“Price”为主题的Regular Session中,由岭南大学的Junji Xiao主持。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Shengmao Cao介绍了题为“Price Controls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Choice Frictions: Evidence from Indian Pharmaceuticals”的论文,指出印度药品市场的价格管制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垄断加价问题,但也会因消费者对药品价值的误判,导致实际福利增益缩小,甚至出现负效应,因此需结合精准价格上限设定与减少信息摩擦等策略优化政策效果。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Kwok Hao Lee做了点评。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Matthew Shi介绍了题为“Differential Pricing of Internet Traffic: 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的论文,针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能否对内容提供商(CPs)的网络流量实施差别定价进行了讨论,发现相较于统一定价,差别定价可增加消费者剩余,并使得少部分CP的剩余增加,使其他CP的情况变得更糟。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陶学臻做了点评。
来自特拉华大学的Ruiqi Wu介绍了题为“Platform Information Design and Competitive Price Targeting”的论文,分析平台如何设计消费者细分群体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其中将卖家竞争纳入考量的最优细分设计,能较单纯基于需求相似性的设计能带来更高利润。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袁晗做了点评。
下午,以“Pharmaceutical Competition in China”为主题的Regular Session,由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Nicolas Lambert主持。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Nina Yin介绍了题为“China's Centralized Volume-based Drug Procurement:Effectiveness and Lessons”的论文,发现我国的集中采购政策(CVBP)能使药品价格下降,并使低收入地区用药需求更易得到满足,但也随之带来供应商道德风险及供应稳定性等问题。来自清华大学的Chenyuan Liu做了点评。
来自清华大学的Chenyuan Liu介绍了题为“Decentralized Policy-making and Market Distortions: Evidence from China’s Drug Formulary Design”的论文,发现地方政府在药品目录调整中存在偏袒本地企业的现象,且这些被纳入的本地药品质量相对较低,而在2019年推行的全国药品目录统一化改革后,集中化管理减少了市场扭曲,并提升了社会福利。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Shengmao Cao分别做了点评。
在以“Trade and IO”为主题的Regular Session中,由中国人民大学的Rong Luo主持。来自厦门大学的Kai Li介绍了名为“Strategic Carry-along Trade”的论文,发现中国的出口企业通过携带其他企业产品进行出口,能借助产品互补性和需求弹性差异提升出口绩效,并且还存在从采购产品到自有产品的单向溢出效应。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Xiaochen Xie做了点评。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Yating Jiang介绍了名为“Marketing, Demand, and the Gains from Export”的论文,发现企业出口后营销投入显著增加,且营销在出口需求效应中占比约三分之二,探究了出口与营销投资间的关联。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Qinshu Xue分别做了点评。
在7月4日上午的Plenary Session中,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Mo Xiao主持。来自华盛顿大学的Julie Holland Mortimer教授分享了以“Diversion and the Use of Second-Choice Data”为题的主旨演讲,介绍了一种基于“第二选择”调查数据的全新需求估计方法,旨在更准确地识别消费者在产品之间的替代关系,尤其在产品特征有限或不可观测时更具优势。她提出将“分流比”用作因果推断中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并利用矩阵分解技术,从不完整的第二选择数据中推断出细致且现实的替代模式。通过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应用,研究成功划分了清晰的消费群体并预测了合理的替代结构,为反垄断分析和定价策略提供了更具洞察力和灵活性的工具。
在以“Online and Offline Interaction”为主题的Regular Session中,由美国杜克大学Tong Guo主持。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Yangguang Huang介绍了题为“Stores Going Online: Market Expansion or Cannibalization?”的论文,发现受折扣价差和商品检查的影响,线上开店将使线下门店日收入出现显著下降,其中化妆品和家居品类受冲击最大。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Zhonglin Li做了点评。
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Limin Fang介绍了题为“The Effect of Quality Disclosure on Firm Entry and Exit Dynamics: Evidence from Online Review Platform”的论文,发现在线评价平台上的质量信息披露在不同市场类型下对高、低质量餐厅的进入和退出产生了异质性影响,但总体上质量披露机制仍有助于提升市场整体质量水平与消费者福利。来自多伦多大学的Yanyou Chen做了点评。
来自浙江大学的Zhe Yuan介绍了题为“Measuring and Boos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Disabled Workers: The Case of Food-Delivery Workers in China”的论文,发现在外卖平台上的听力障碍骑手在AI“智能外呼”功能引入前后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有针对性的数字技术干预能有效缩小残障与非残障员工的绩效差距并带来企业收益。来自拉瓦尔大学的Xintong Han做了点评。
在下午的Power Session中,由华威大学的Ao Wang主持。来自天津大学的Hui Liu分享了题为“Dynamic Bidding Under Relisting and New Entry: Evidence from Judicial Sales”的论文,研究中国司法拍卖中“再次挂牌”和新买家进入的情况,分析竞拍者是选择第一轮出价还是等待未来更低保留价的不确定策略,构建了包含进出、私人信息异质性的动态拍卖结构模型。
来自北京大学的Faqiang Li分享了题为“Targeted Incentives for Charter Schools to Expand Capacity: a Dynamic Analysis”的论文,分析了美国佛罗里达州一项针对“高绩效特许学校”的扩张激励政策,将如何通过降低扩张成本鼓励高绩效特许学校增加学位,进而引发公立学校竞争以实现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的目标。
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Ke Shi介绍了题为“Mergers and Mismatches in the Labor Market for Creativity”的论文,分析了出版行业中企鹅与兰登书屋的合并案例,并探讨了合并如何改变作者与出版社的合作机会和匹配质量,以及价值分配格局。
2025年上财实证产业组织研讨会(SUFE Empirical IO Conference 2025)汇聚了国内外众多高校的知名学者参会,围绕实证产业组织领域相关主题分享研究成果,推动了该领域的学术探讨与经验交流,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智慧与活力。